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药高质量发展两会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3-03-08 16:41:44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智汇春天里 奋楫新征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激发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等均为各界关切之所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医药界代表、委员围绕“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药研发”“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等热点议题,畅言医药产业未来。


关键词:中药传承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直是医药卫生界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回顾历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从“依法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到“加强中西医结合”再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点滴间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高位推动与大力支持,更折射出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的民生期许。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副董事长赵菁对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简称《专门规定》)给予了高度评价。“《专门规定》体现了药品注册管理制度与中医药特点、规律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企业加强新药研发。其中‘中药注册分类与上市审批’‘人用经验证据的合理应用’等章节令人倍感振奋。”她认为,《专门规定》是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体现和具体实践。

谈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成果,代表、委员们多提到新药审评审批成效。继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12个中药新药上市,2022年又有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实现了零的突破,进一步提振了企业研发的信心。

针对中医临床成果向中药新药转化,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药业董事长焦祺森建议,加强对确有临床应用或研究价值的民间中医药经方、验方或中医诊断、治疗技术进行资源普查,完善现有法规政策,建立完善将其转化为医疗机构制剂或新药的申报注册通道,让民间有价值的中医药瑰宝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对推进人用经验等研发数据监管建设提出建议:在充分认识中药特色和规律的基础上,吸纳国际经验,加强中药人用经验为核心的医疗机构制剂数据监管,从选题立项、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临床实践、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开展人用经验数据科学研究,推动构建以人用经验数据为核心的医疗机构制剂智慧监管模式,组织多方力量评选形成一批具备智慧监管能力的典型示范医疗机构和示范企业,推动高质量人用经验数据收集和整理,促进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希望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要素便捷流动、高效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链长制发展规划,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创投基金共建产学研医投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加速推动一批重大创新产业化项目落户大湾区。

中医药产业的进步与传承发展离不开工艺设备的创新研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尽快实施“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重大项目,呼吁统筹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重点突破“中医先进诊疗设备、中药先进制造设备”的关键技术瓶颈,破解中医药规模化供给能力不足的难题,大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技术升级,推动中医药先进制造水平提升,为“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关键词:新药研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医药界代表、委员们感慨,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跑道上,创新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生物医疗产业步履坚定。

十八大以来我国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到全球15%左右,本土企业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33%,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度提升到8%左右,进入全球第二梯队。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全球第一梯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生物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提议持续鼓励创新药研究开发。他指出,在创新药定价上,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5年内自主定价,并在医保谈判与支付上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制定合理报销价格,提高报销标准;对已纳入国家医保的创新药,适当延长谈判周期,把新增适应症自动纳入报销范围,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患者受益。在使用上,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的国谈创新药,优先采购应用,畅通进院通道,不列入“药占比”考核,促进创新价值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希望加快出台中国新药参比制剂遴选政策。加快修改完善现行有关政策,赋予国产创新药参比制剂地位,为仿制国产创新药创造前提条件,并鼓励仿制药上市。他建议,对已批准上市的中国1类创新药和2类改良型新药直接赋予参比制剂地位,并纳入参比制剂目录定期向社会和行业公示,鼓励其他企业仿制,以打破垄断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提高患者的用药可及性,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

在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科伦药业总经理刘思川看来,中国创新药研发同质性高,自研产品国际化路途不畅,企业兼并和收购刚刚起步。正因为如此,现在也是孵育未来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阶段。中国创新药企业要抓住时机,扩大开放与合作,企业家、政府、资本、政策等多方面聚力共识。提议以政策协同为核心,构建医药创新生态体系的支撑点;以开放合作为核心,构建医药创新生态体系的融合点;以创新回报为核心,构建医药创新生态体系的发力点。确保企业创新活动能够产生合理的利润回报,实现研发投入和回报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产业升级


伴随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技术的进步,精准医学与医学大数据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快速精准诊断疾病、远程诊疗、健全和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等方面,将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科研创新的热点和制高点。

比如,在高端医疗装备细分赛道的胶囊胃肠镜领域,我国处于全球领跑位置。为确保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需要对这一赛道的产业进行提前规划并及早给予政策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提议,规划并设立相关的产业项目统筹机构(如依托大学成立胶囊式胃肠镜研究所),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这一细分赛道产业布局,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市场培育以及全球市场的统筹规划,确保在未来出现需求大量增长时,我国产品能够占据先机、维持先发优势,确保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质量强国是目标,也是方向,建设质量强国是过程,也是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攻关进程,促进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以高端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新期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梦想的征途召唤追梦人再启新程。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中华大地奋进的“能量”不断充盈,正将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积厚成势,踔厉奋发加快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医”声“药”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而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今年全国两会将释放重要信号。医药界多位代表、委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为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加快罕见病诊疗管理专门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表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罕见病诊疗和管理,相继出台涉及罕见病药品临床试验、审批等相关问题的规章制度。然而,罕见病诊疗及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部专门且系统的罕见病法律,全面提升我国罕见病诊疗及管理水平。建议加快对罕见病诊疗及管理专门立法,规范罕见病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审批,指导罕见病诊疗管理。

对于罕见病立法主体内容,应包括罕见病定义、罕见病认定及发布、罕见病诊疗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罕见病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供给及激励政策、配套医疗保障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工、财政经费保障等方面。


提升小品种药物供应保障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董事长李杰提出,小品种药(短缺药)因需求小、利润低,供应时断时续甚至断供,已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痛点。湖北推进中南部药联体国家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整合省内特色小品种药(短缺药)资源,推进一致性评价和产业化应用,建设形成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尿激酶等为代表的急抢救类小品种药,以奥司他韦、利巴韦林为代表的抗病毒类药物,以及罕见病系列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多肽类药物、临床用量极低的解毒剂类等为特色的小品种药产品群;同时,匹配相应的药用辅料品种供应,保证60个优势小品种药生产供应,建成湖北小品种药(短缺药)生产供应保障体系。

建议支持湖北加快建成全国小品种药(短缺药)存储基地,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强化基地储备应急能力提升,形成全国小品种药(短缺药)的生产、上下游供应、运输、储备和配送全系统能力保障储备体系。


建立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近年来,我国创新药研发增长态势喜人,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数量逐年增长。研究型医生是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是推动创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医生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制度、职级晋升制度、职级薪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创造宽松的研究型医生发展环境,让研究型医生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此外,建议加快推进研究型病房建设,让研究型医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加大研究型病房建设,指导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型病房,并建立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临床研究对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支持作用。


出台《药师法》构建药学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指出,“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国民健康服务需求的有效满足,离不开我国全体药师队伍的积极参与。按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相配套,建议尽快出台《药师法》,通过法律明确其责任、权利、义务,为药师队伍建设与药学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强力支持,以适应人民群众对药学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

从构建中国药师管理体系、理顺药师管理体制、强化并规范药师的培训考核与继续教育、明确药师实施药学服务的标准、明确药师合理处方权、引导我国药学教育体制的调整、引导“互联网+药事服务”模式良性发展等方面进行规范。


优化医院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指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创新药通过谈判方式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药品国谈降低了药价,减轻了患者负担。要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还需要在医院开得出药、在药店买得到药,但现在这两个环节都还面临一些困难。

针对国谈药落地难的问题,提议国家医保局出台指导性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建立医院药品目录优化调整机制;依据国家医保局明确的国谈药品协议有效期,建立国谈药品协议有效期的追溯体系,确保各地患者享有平等报销待遇;合理、及时调整DRG病组打包价格,打消医疗机构用药顾虑。此外,联通医保、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实施国谈药双通道闭环管理。要求各地医保部门开发国谈药单独支付信息系统,构建由“医保、医生、医疗机构、药房”共同参与的国谈药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保障患者用药。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