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国制造正崛起,医学影像沐春风

发布时间:2023-03-06 11:26:25作者:朱亦张来源:医药经济报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据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已突破5000亿美元,且已匹配全球最具科技含量的半导体行业,2021-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5.4%。

2月下旬,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报告显示,近七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7.5%,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另据有关预测,203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有望超过22000亿元(约32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

在这其中,医学影像是最受关注的重点细分领域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坚挺的绝对冠军


从宏观角度,医疗器械主要分为医疗设备、体外诊断试剂、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其中,以医疗设备销售额为最高,约占60%左右,且以医学影像占比最大。

从细分领域角度,前五大细分领域是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心血管设备及耗材、医学影像设备、骨科设备及耗材、眼科设备及耗材。其中,只有影像诊断以设备为主。

从市场规模角度,尽管医学影像在子领域的全球市场销售额仅位列第三,但与多达几百甚至数千种的耗材和试剂相比,占据9.2%销售额的医学影像仅涵盖XR、CT、MR、US、MI等五个子领域13类产品。因此,医学影像堪称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

不过,尽管医学影像市场规模惊人,却是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竞争压力最小的赛道,因其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整个行业只有200~300家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借助于我国大工业体系,当前我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医学影像产业链,比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区的DR(北京)、磁共振(北京/天津)、加速器(北京)产业聚集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的超声(无锡)、磁共振(宁波)、PET(上海/杭州)、球管(苏州/杭州)、探测器(上海/苏州)产业聚集地,以深圳为中心的大湾区的超声、磁共振、伽马刀、立体定向放疗产业聚集地。这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内需市场、强大的中国制造。


海量的内需市场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共有医院3.6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2万家,民营医院2.4万家,这是我国医学影像的核心基本盘,更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底气。

根据IMS Health数据,我国医疗器械和医药的消费比例仍然较低,距离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还有不小距离,这意味着我国医疗器械的消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作为最重要的诊断设备,医学影像更是首当其冲。

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民众健康意识提高,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医学影像的需求也快速增长。

在刚性需求及发展潜力的双重驱动下,2022年我国医学影像终端市场销售额预估为1200亿~1500亿元,预计2030 年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200亿~2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9%。


强大的中国制造


“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设备产业高速发展,制造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卫生健康的各个环节,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工业体系的完善,GPS、佳能、瓦立安、医科达、万睿视等企业将部分生产线搬到国内,一方面有助于更好服务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内医学影像产业链的发展。

由于极高的技术门槛,2010年前,我国仅有东软医疗、万东医疗、深圳安科、迈瑞医疗等影像设备企业。2010年后,我国影像设备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出现了大量CT、MR、US、XR等整机厂商和球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等关键零部件企业。

比如,联影医疗、明峰医疗、赛诺威盛、波影医疗、唯迈医疗、宽腾医疗、赛诺联合、电气康达等近百家整机厂商。又如,奕瑞科技、康众医疗、善思微、昆山医源、麦默真空、杭州凯龙、珠海睿影、南宁跃龙等数十家关键零部件企业。

根据《“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医疗装备产品认可度、品牌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6~8家企业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这意味着将出现2~3家有能力比肩GPS的医学影像设备企业。


有力的政策支持


自新医改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医疗行业政策,旨在优化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分级诊疗实施、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这意味着除长期作为传统主力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外,医学影像行业又出现了新的增量市场。

此外,近两年国家积极推动DRG/DIP医保支付和影像检查互认,从短期看确实一定程度影响设备的销量,由此很多同行认为对医院和设备厂商很不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反而是好事。

一方面,DRG/DIP将进一步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更加懂得科学决策。这意味着医院会减少亏本设备的投入,加大投入更具效益的影像诊断设备。另一方面,影像检查互认会让医院更加重视“一次检查成功”,意味着医院将加速设备的迭代升级,以后中高端设备将成为行业新的主流。


QQ图片20230306112642.jpg


扩增的信号积极


过去三年,我国医疗基本是围绕抗疫和强基层为主,因此医学影像行业的关键词主要是CT、车载CT、移动DR、发热门诊、方舱医院,虽然促进了CT行业的空前发展,但由于预算等原因,医院也不得已抑制了医院其他影像设备的需求。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2023年各级医疗机构也将恢复对以磁共振和PET/CT为代表核医学,以乳腺、牙科和DR/DRF为代表的普放,以移动C形臂和DSA为代表的介入诊疗等产品的需求。

这一切皆有迹可循。根据全球知名行业研究机构Signify Research的报告,与2020年相比,国外固定DR市场的同比增幅高达15%,多功能透视系统(DRF)市场的同比增幅高达18%,移动C形臂市场的同比增幅高达15.5%,DSA市场的同比增幅高达10.2%。

2022年,医疗器械行业最重要的便是“财政贴息”更新医疗设备,其中,医学影像贴息规模高达1000亿元,成为最大的赢家。2022年项目尚未结束,2023年或仍将持续。

此外,随着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的进一步放宽,将再次促进CT、MR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扩增。

这一切当然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已经大火了三年的CT,并不会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而骤然下降,作为整个医疗设备行业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设备,CT依然坚挺,其新增和更新将永远是医院最重要的刚需之一,尤其是兼顾了社会效益的高端CT。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看到部分国际知名企业继续在我国享受红利,大部分国产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厂商继续茁壮成长,部分企业的股价进一步拉升,部分企业将成功上市。这一切,皆得益于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

(作者系医工研习社高级研究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