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稳规模优结构 外贸渐归常态

发布时间:2023-02-20 11:16:27作者:医保商会 于盟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2年中国医药进出口形势分析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医药健康产品进出口总额2207.88亿美元,同比下降7.09%,出口1295.49亿美元,同比下降13.67%,进口912.39亿美元,同比增长4.19%。

中国医保商会梳理发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同阶段防疫类产品出口的动荡起伏深刻影响着近三年我国医药外贸的总体走势。2022年,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放松防疫政策,防疫类产品全球市场需求大幅下滑。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产品主要包括人用疫苗、诊断试剂、口罩、防护服等。剔除上述四类产品,2022年我国医药健康类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46%,进出口总额增长5.43%,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QQ图片20230220111418.jpg


产品结构  西药类回归出口额第一


随着防疫产品出口的回落,西药类回归出口额第一大产品。

2022年,西药、医疗器械、中药出口额占比分别为49.64%、45.97%、4.39%;细分品种看,西药原料、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保健康复用品为前三大类出口商品,三大类商品合计出口925.11亿美元,占比71.41%。


1.中药类

进出口8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0.85%,出口56.89亿美元,同比增长13.97,进口28.8亿美元,同比增长5.15%;出口额占比超60%的植物提取物继续高速攀升,增长16.79%,中成药、保健品增长均超20%,分别为23.61%、22.51%。


2.西药类

进出口1147.39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出口643.11亿美元,同比下降5.01%,进口50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6.99%;西药原料、制剂出口均表现优异,创历史新高,其中原料药出口517.86亿美元,大幅增长24.04%,西药制剂出口66.05亿美元,增长9.95%;西药出口整体呈小幅下滑,主要是人用疫苗出口大幅下降所致,人用疫苗出口额由2021年的156.4亿美元降至2022年的9.93亿美元,大幅下降93.65%。


3.医疗器械类

进出口974.79亿美元,同比下降18.16%,出口595.49亿美元,同比下降23.04%,进口379.3亿美元,同比下降9.1%;医疗器械中包含诊断试剂、口罩、防护服等防疫产品,2022出口额分别下降16.9%、72.94%、50.42%,是医疗器械整体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全球需求增速放缓,出口额占比较大的按摩器具产品由63.95亿美元降至50.73亿美元,降幅高达20.67%。


QQ图片20230220111432.jpg


市场分布  细数前排重要贸易伙伴


分区域看,欧盟、美国、东盟为2022年我国医药健康产品前三大贸易伙伴。


1.欧盟

贸易额707.30亿美元,同比下降3.39%。出口289.52亿美元,同比下降10.66%;进口417.79美元,同比增长2.38%。


2.美国

贸易额375.32亿美元,同比下降10.25%。出口213.34亿美元,同比下降21.21%;进口162亿美元,同比增长9.86%。


3.东盟 

贸易额199.06亿美元,同比下降11.11%。出口136.78亿美元,同比下降18.73%;进口6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1%。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我国医药健康产品重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日益紧密。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596.35亿美元,同比下降15.39%,全球占比为27.01%,;其中,出口447.22亿美元,下降20.54%,进口149.14亿美元,增长5.03%。


5.RCEP其他成员国

2023年1月1日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一周年。去年,我国医药健康产品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445.18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其中,出口292.45亿美元,下降6.3%,进口152.73亿美元,增长7.25%。


2023机遇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显著放缓,国际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外贸发展环境遭遇新挑战。医药外贸领域将同样受到复杂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迎来全球多国本地化生产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2023年,医药外贸发展机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交往畅通 为复苏增长带来生机

2023年,因疫情影响赴海外开拓市场频频受限的掣肘将得到极大改观,这为企业稳定客户和抢夺市场带来了最大利好。开年以来,海外医疗健康展会备受中国企业青睐,各地政府密集包机组织多批企业赴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参展,包括医保商会在内的各地商会、协会也纷纷行动,助力企业出国商务交流。“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国家间交往的顺畅为医药外贸更好发展注入强心剂。此外,国外监管机构人员来华进行现场检查、审核更加便利,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化展会如CPHI中国展、广交会等将纷纷恢复举办,这些利好因素也将促进医药外贸更好发展。


2.政策体系完善 激发贸易主体创造力

在产业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期医药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是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为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纲领;我国医药监管国际化也在不断深入,2017年国家药监局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并成为管委会会员,2021年9月,国家药监局又启动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预加入申请,2022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通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NRA)评估,这些都将促进中国医药产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在外贸领域,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部署四方面十三项举措,让企业有订单、运得出、赚到钱,为我国医药外贸稳住存量、提振增量提供了更多助力;去年四季度,商务部等六部门专门出台了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的政策举措,各地都积极支持外贸企业抱团出海;今年年初,《对外贸易法》进行修订,取消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实质是赋予所有的市场主体外贸经营权,外贸经营管理领域迎来重大改革。

新的一年,商务部门已经明确,把强化贸易促进、密切供采对接摆在优先位置来抓,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


3.“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再出发”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随着朋友圈的逐步扩大,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完善多双边及区域合作机制,着力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医药贸易稳步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新兴市场为主,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容量,制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这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诸多机会。

不少医药企业已在“一带一路”市场耕耘多年且取得了优异成绩:2019-2021年,华北制药有销售覆盖的“一带一路”国家达32个,取得注册证书328个,生物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成功进入印尼市场,强势品种抗生素和维生素在非洲市场需求巨大而迫切,非洲成为华药覆盖度最高、产品注册最多的地区;绿叶制药凭借中枢神经药物思瑞康及其缓释片,实现了在拉丁美洲、非洲、东欧等高潜新兴市场的商业覆盖;君实药业授予Hikma公司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在约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摩洛哥、埃及等中东和北非地区共20个国家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占许可,将国产创新药布局至新兴市场;东软医疗在“一带一路”市场全面开花,为沿线国家提供全面医疗诊断服务,如扎根中东北非十余年,在迪拜设立子公司,提供数百台大型医疗设备,服务遍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阿联酋等周边10余个国家。

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继续成为中国药企的重点开拓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创新药械“走出去”的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区域全面经济 伙伴关系红利续释放

2023年是RCEP实施的第二年,关税减免、贸易便利化、区域营商环境都将继续改善。

政策制度方面,中国商务部门已表示将继续做好高质量实施RCEP的各项工作,推动协定红利持续释放,充分发挥RCEP在稳外贸稳外资、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RCEP各成员一道,继续推动协定对所有签署国全面生效,加强RCEP机制建设,为RCEP行稳致远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受RCEP实施等利好因素影响,2022年不少药企代表性项目纷纷启动。如康希诺、沃森生物、苏州艾博生物与印度尼西亚生物制药公司PT Etana Biotechnologies Indonesia签署协议开展结核病疫苗、脑膜炎疫苗、HPV2疫苗和mRNA疗法研发等创新疫苗产品联合开发与商业化合作;药明康德计划在新加坡投资14.3亿美元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拓展其在海外的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和CTDMO(合同测试、研发和生产)业务模式;科兴集团在新加坡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开设实验室并与当地合作研究新型病原体以及研究解决方案等多个项目。


QQ图片20230220111458.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