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实业有你不负煦风万里

发布时间:2023-01-01 01:14:32作者:本报记者部来源:医药经济报

过去一年,当创新药投资泡沫散去,当低迷的投资情绪在一二级市场来回切换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医药产业依然涌现出很多积极的变化。

比如,药品集采“提速扩面”,进一步助推行业供给侧改革,促使更多产品回归价值本身;比如,从中药材源头质量控制到推进中药质量标准提高,从加快中药上市注册审评审批到扎实推进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比如,真正的first-in-class正得到更高水平的认可,“出海”不再是口号,“中国制造”的授权回报不断刷新纪录;比如,在中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医药创新背景下,跨国企业不断拓宽布局的边界,并通过合作进一步扩大“朋友圈”……

2023年脚步已至,穿越寒冬,我们便会触碰到春日的第一缕阳光。中国医药产业将继续脚踏实地、奋力前行,释放强劲的发展脉动。


QQ图片20230101011204.jpg


李楚源: 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新的一年,整个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强化守正创新、共赴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3年,广药集团将继续担当“聚焦人类健康福祉,坚持守护人类健康”的初心使命,不断发挥世界500强医药健康企业优势,努力打造独具产业特色、文化鲜明的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促进医药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广药力量。

后疫情时代,广药集团将夯实创新举措,抓住医药健康产业改革转型期的机遇,持续深耕“大南药、大健康、大商业、大医疗”四大业务板块,坚持创新驱动,提高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水平,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不断优化在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布局,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风劲潮涌,自有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陈映龙: 中药“国家队”,与时代同频共振


过去十年,国药集团坚定践行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不断深耕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打造起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中药工业制造产业集群,引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年间,国药集团现代中药板块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实现资产规模546.05亿元,营业收入327.55亿元,净利润20.69亿元,10年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65.70%。

近年来,我们聚焦科技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尤其在中药新药研发取得有效突破,2021年,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上市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国药太极推进创新中药口服制剂芪灯明目胶囊临床试验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此同时,传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打造出2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个国家级科技实验室、6个CNAS实验室和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与业内知名院校达成科研合作,成为助力国家中药产业创新的先锋力量。

在向工业化转型的战略目标指引下,通过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并购双轮驱动,我们实现了跨越式转型升级。近些年,通过入主盈天医药,将冯了性药业、德众药业、环球制药等岭南地区中成药企业纳入麾下;并购贵州同济堂,进一步丰富中成药品种和市场占有率;收购天江药业、广东一方,正式进入中药配方颗粒领域;战略重组太极集团,提升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充盈业务板块,从单一的中药材经营,向上延伸至中药材生产、向下拓展至中药大健康增值服务,逐步形成了以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为核心主业,贯通上、中、下游的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

国药集团现代中药板块作为中药“国家队”,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从“一带一路”到“健康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始终走在服务国家战略的第一线。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坚持拓展产业链覆盖广度与深度,强化完善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连山: 前移探索,错位竞争


受益于政策环境的改变,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期,资本市场的介入给一些新兴生物创新药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传统药企同样加速求变,以应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层面的重视,企业转型的需求,中国药企创新实力显著提高:一系列“突破性”国产创新药竞相上市,不少企业在ADC、细胞治疗、蛋白降解剂、核酸药物等新兴领域加速布局,国产创新药/新技术对外授权数量显著上升等。

在取得可喜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药物创新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均以抗肿瘤药物为主,药物作用靶点亦相对集中,尤其是PD-1、PD-L1、VEGFR、HER2等。这也意味着中国本土创新药研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药研发应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更具前景的项目上,走出差异化竞争道路。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考虑疾病领域,深耕中国高发及存在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恶性肿瘤疾病,广泛布局靶点,从而形成自身差异化布局优势;另一方面,要注意产品管线,通过组合创新,取长补短。比如,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双抗)和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抗),都是聚焦PD-1、VEGF等成熟性很高的靶点,通过产品管线的组合创新,成功实现产品海外授权。再有,也可考虑前移探索,依托平台进行靶点创新。

近年来,恒瑞医药通过外部引进模式,引进了干眼症产品CyclASol和NOV03、抗真菌产品Mycovia、CTLA-4单抗CS1002等,对产品管线进行补充。此外,恒瑞也建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新技术平台,为创新研发提供强大基础保障。


李盈: 主动“出海”,杜绝跟风


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医药生物行业的论述,为2023年医药生物行业重点发展领域指明了方向。作为全球主要的新兴市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创新研发之路。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挑战和机遇。面对资本寒冬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出海”成为创新药企新时代的战略定位。而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挑战,一方面体现在对创新药的创新性要求上,另一方面在于对海外监管环境和市场的了解。在过去20年间,跨国药企在中国蓬勃发展,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创新药,也为我国制药行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由此可见,创新药企“出海”,无论去美国还是去欧洲,都要找到对方真正的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而要改变“跟风”发展的思维,提高临床资源、资金资源和监管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

创新药出海成本高昂。对于国内体量较大的药企来说,可以尝试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者开展临床试验,但对大多数创新药企来说,目前阶段很难有更多的成本和预算支撑海外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选择与跨国药企合作,或者与海外Biotech公司合作是目前阶段创新药企“出海”的必经途径,因为这些公司更了解国外市场以及国外监管规则,可以弥补国内药企在海外的能力短板,实现“出海”。

毋庸置疑,License-out模式是目前本土创新药企“出海”的主要通道,2022年有超过10款创新药海外授权。其中,有两类药品更适合License-out模式。一种是在靶点的选择上具有真正意义全球首创的产品。例如,当年加科思与艾伯维合作推动SHP2抑制剂研发,SHP2靶点作为PD-1的下游和KRAS的上游,治疗肿瘤的潜力已被业界认可。这一靶点自发现以来,从未成药,因此相关药物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创新药。另一种是高度差异化的产品。比如,2020年天境生物与艾伯维就CD47单抗Lemzoparlimab(TJC4)的开发和商业化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正是因为其做出了真正的差异化的产品而赢得了跨国药企的青睐。

尽管当前本土创新药“出海”阻力仍在,但令人兴奋的是,2022年南京传奇生物与强生联合开发的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在美国获批上市,这无疑给中国创新药产业注入一剂强心剂。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南京传奇CAR-T这样的产品通过与跨国药企的合作,最终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获得更多海外机会。


欧思朗: 加速上市,“超新星”药春播忙


近年来,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审评审批、上市许可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创新药领域迎来发展的春天。

得益于药审改革对创新药落地的助力,过去两年,艾伯维有多个创新药品获得优先审评获批机会,并得以快速在中国获批上市,包括艾伯维自主研发的全新JAK1抑制剂瑞福(乌帕替尼)和全球首个BCL-2抑制剂唯可来(维奈克拉)。其中,瑞福更是基于全球良好的临床数据,在仅两个月内便连续获批3个新适应症,实现全球同步上市,填补了相关疾病领域治疗的空白。这些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和疗法,不仅惠及了中国患者和临床科研人员,也把中国临床经验、中国智慧带向了全球。

作为全球排名前五的生物制药企业,2023年是艾伯维成立十周年。回望过去非凡十年蝶变,艾伯维凭借在免疫学、肿瘤学、神经科学、眼科学等多个领域培育出的“领军”产品组合,从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新秀”跻身全球制药领域的“第一阵营”。中国市场是艾伯维在全球布局中重要的市场,艾伯维中国正在努力成为除总部之外最大的海外市场,加速一批“超新星”创新药物和疗法在中国同步上市,服务中国患者,让更多生命遇见未来的创新治疗。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