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BioTech补给现金流蕴新机

发布时间:2022-12-06 10:46:43作者:特约撰稿 赫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港股“18A”BioTech公司和铂医药出售厂房的消息近日引发热议。和铂医药公告称,将旗下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生产厂房以1.46亿元出售给药明海德生物科技。尽管金额并不算大,但BioTech公司出售工厂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无疑,BioTech公司正遭遇资本与发展等方面前所未所的挑战。但是,如果和铂医药这样的明星企业也选择了出售工厂,对整个BioTech行业意味着什么?BioTech行业前景如何?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亮点:和铂组合拳保现金

所谓“18A”,指的是受益于2018年4月3日香港交易所生效的《上市规则》中“主板上市规则”的第十八A章未盈利也可以上市的生物科技类公司。这类公司中的大多数属于BioTech公司,大约在10年前随着资本市场的火热而诞生。但是,在宏观形势变化、产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这些企业普遍遇到了发展困境,融资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已经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普遍关注。

判断一家“18A”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主要观察三个维度:公司研发管线如何?商业化进展如何?手头资金是否能够熬过寒冬?其中,前两个维度代表有没有发展潜力,第三个维度代表能否活得下去。

和铂医药的研发管线在“18A”公司中尚属不错,旗下有10多种产品管线,其中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新一代全人源抗体HBM4003和针对肿瘤相关抗原B7H4x4-1BB的双特异性抗体HBM7008四款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2022年4月,和铂医药将旗下新型双特异性抗体HBM7022授权给阿斯利康,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10月,和铂医药再将重磅产品巴托利单抗授权给石药集团,获得5000万元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10亿元的里程碑付款;随后11月,和铂医药还授权知名新冠疫苗公司莫德纳使用其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HCAb研究开发基因免疫疗法,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约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这些交易本身也说明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对和铂医药研发实力的认可。

和铂医药尚未开始商业化,主要的现金流来自于商业化授权以及融资,而和铂医药的主要挑战也正来自其一直以来都不太充沛的现金流。和铂医药自2018年以来每半年更新一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数据,从现金流情况看,和铂医药现金流常年在5000万美元左右徘徊,仅2020年底及2022年年中两次现金流上升到1.5亿美元以上。其中,2020年底现金流上升主要来源于港股上市,2022年年中则主要来自发行新股。

BioTech公司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商业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和商业化所需要的资金都以亿元来计算。可以看出,和铂医药对现金流非常重视,应对措施不是一点动作,而是一套组合拳:资本市场融资+出售工厂+授权核心产品。

QQ图片20221206104548.jpg

趋势:长期看好春天不远

今天BioTech产业所经历的,与其他产业非常类似。寒冬之后,春天也就不远了。2000年左右,当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电信产业一片哀嚎,可曾想华为公司能够穿越寒冬成长为全球电信业的巨头?2011年左右,当团购行业千团大战打得最为惨烈时,可曾预料到美团、饿了么等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成长为万亿规模的企业?2013年左右,当光伏产业最寒冷时,连无锡尚德这样的巨头也倒下了,可曾预想今天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龙头?当2019年新能源车市场经历寒冬时,可曾预料两年之后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盛况?

未来,医药产业仍将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及人均健康开支持续增加,同时我国医药市场已经且持续在从“原研药与仿制药主导市场”向“创新药主导市场”升级转型。在这两股力量的烘托下,BioTech产业长期看好。笔者总结与BioTech相关的几个未来趋势:

1.现金流是目前BioTech最重要任务。迄今尚未出现发生相关企业倒闭或者被收购等标志性触底事件,但不少企业的现金流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18A”企业要向和铂医药学习,关注现金流,确保企业至少有能够支撑未来2~3年持续运营的资金,“活下去”应该成为最高优先级战略。

2.这是战略调整的好时机。在资本市场宽松时,绝大多数BioTech企业都选择了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一体化自营的模式。但是,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证明,能够一体化运作成功的必然只有少数企业,绝大多数BioTech企业的出路都是聚焦于售出产品或者被收购。BioTech企业应该重新盘点自身发展资源及优劣势,适时做出战略调整,放弃非核心资产与能力,为企业穿越寒冬后的未来发展做好布局。

3.资金充沛者抄底良机来了。对于资金相对充沛的“18A”企业以及国内医药龙头企业如百济神州、复星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等来说,此时是抄底的好时机。不少资金困难的BioTech企业,其实具备良好的研发能力与平台,近期已经看到像赛诺菲这样的跨国药企抄底中国医药企业的案例,也看到了正大天晴等企业出海抄底国际市场的案例。寒冬之际,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可减少未来资源浪费的重复竞争。

4.中长期持续看多中国BioTech产业。尽管当前产业发展遇到了挑战,但市场的基线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未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看似发展困难的BioTech公司中,有一些公司将成长为新一代BioPharma巨头,也会有一些公司将转型聚焦于产品授权而成为专新特精企业,还有一些公司将被收购或自然淘汰而退出市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