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辅助用药大品种转型破与立

发布时间:2022-12-02 12:17:10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11月29日,赛隆药业股价持续走低,当日收盘再下挫6%。受大股东和控股股东近日减持的利空消息影响,二级市场的担忧仍在发酵。这两年,因其核心产品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销量锐减,该公司业绩持续低迷。

无独有偶。11月23日,康恩贝公告称已完成转让贵州拜特制药部分土地使用权和厂房等资产的产权过户。曾斥巨资收购的“利润奶牛”贵州拜特制药最终仍未幸免被东家康恩贝转让的命运,主导品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更是销售归零。

这两条最新的产业动态看似并无关系,却被一个共同的目录默默串联:神经节苷脂、丹参川芎嗪同为三年前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下称《监控目录》)的品种。这些曾经超十亿元规模的辅助用药大品种大浪淘沙后何去何从?既牵动着产业的敏感神经,更考验着企业的转型能力。


QQ图片20221202121658.jpg


严控采购院内上量失速


加强辅助用药监督管理多年,底网越织越密,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初印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将辅助用药收入占比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并规定辅助用药以国家统一规定的品目为准。同年6月,《监控目录》印发并收录神经节苷脂、脑苷肌肽、丹参川芎嗪、马来酸桂哌齐特等20个药品。

至此,辅助用药院内渠道全面蜕变。以赛隆药业为例,其主要产品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被列入《监控目录》而销量骤减,2020-2021年净利润下滑,与此前神经节苷脂带来的丰厚利润大相径庭。此外,齐鲁制药等优势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布局。

同样具有广泛使用范围的目录内其他药品也让不少企业断腕求存。七年前,康恩贝收购贵州拜特制药,瞄准的就是其主导品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该药2017-2018年的净利占到康恩贝总净利的五分之二有余。超10亿元规模的丹参川芎嗪列入《监控目录》后,至2020年下半年起几无销售收入,剥离拜特制药成为其“瘦身”战略的先手棋。

国内某大型三甲公立医院药剂科主要负责人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目前临床上对监控目录内的产品使用较为谨慎,若确有需要会走临时采购通道,且医院严格控制采购及采购量,院内用药需保证使用循证证据充分的药品。”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合理用药要把好“三道关”:一是处方审核,注重用药前瞻性评价;二是药物治疗全过程管理,强化患者治疗的过程管理及药学监护;三是处方点评,开展回顾性合理用药评估。加上医保控费及DRG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辅助用药当严控慎用。

不过,严控并非不能用。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此前发布《关于开展“八省二区”第四批省际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的公告》,今年7月,神经节苷脂钠、磷酸肌酸钠、前列地尔等重点监控产品进入集采清单,现已进入产品申报阶段。有业内专家判断,“辅助用药在院内市场仍有需求,但用药将更精准,用量会持续降低。”


重学术证据向纵深图存


院内市场腾笼换鸟初见成效。国家卫健委今年发布《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辅助用药(按监控目录计算)收入占比已从2017年的9.62%下降至2020年的1.72%。

转型成为很多企业的生死考题。四环医药有多个辅助用药品种,以马来酸桂呱齐特注射液为例,2021年财报显示,通过1301例大型确证性临床研究获批新适应症,借循证医学重回医保药品目录,实现销售回升。另一大品种脑苷肌肽注射液被纳入《临床路径释义》康复医学分册,加快三四线城市中小型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的开拓。目前,四环医药着重转身投注生物医药及医美等板块。

事实上,《监控目录》出台及其调整工作规程等政策对中药板块转型并加强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同样紧迫。

昆药集团营销公司执行总裁孙成称,“公司主营产品血塞通注射液此前使用受限,但血塞通软胶囊剂型2019年进入零售终端,以学术引领打通院外市场,整合工业、连锁、患者及医院专家等资源,采取“注射-口服”“处方-零售”的双转型策略,除拓展院内自费药目录外,口服产品则在零售端增长明显。”他同时指出,单纯以临床用量大小排序使用也需更进一步的科学评价。


微创新另辟蹊径谋变道

 

可见,临床指南推荐和剂型创新是推动辅助用药大品种终端纵深突围的路径之一。

在渠道策略转型的同时,产品开发策略也要升级。越洋医药创始人闻晓光博士称,“缓控释新药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仿制药的冲击。如口溶膜是改良型新药的细分类别,竞争格局相对良好,尤其在依从性方面的改善带来显著优势。505(b)(2)新药是中国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路径。毕竟真正的原始创新凤毛麟角,仿制药仍是用药主体。包括辅助用药以及硝苯地平控释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等都是销售额超十亿元的大品种,通过微创新另辟蹊径也是一种方式,有望重新找到生路。”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