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核酸检测企业IPO踩刹车

发布时间:2022-12-01 11:28:24作者:御风来源:医药经济报

11月25日,原本是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翌圣生物”)上会审核的日子。令业界感到意外的是,因“尚有相关事项待核查”,上交所在11月23日晚披露关于首发审核会议的补充公告,翌圣生物被取消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消息甫出,涉核酸检测的企业IPO再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此前两日,沪深交易所曾不约而同地在答记者问中强调,“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将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重点关注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要求公司进行充分披露。两市严把市场准入关,审慎推进相关企业发行上市工作。”

这“一前一后”的两大举措,让业界对涉核酸检测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产生更多联想。


扎堆上市引监管关注


Wind资讯显示,目前包括菲鹏生物、康为世纪、达科为、至善生物、瑞博奥5家“核酸检测”概念的公司已过会。其中,瑞博奥的核酸检测业务占比较大。据了解,其子公司广州瀚普创展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检测服务收入占主营收的比例为41.36%,主要系新冠核酸检测服务收入。算上艾迪康、云康集团及刚“撤单”的翌圣生物等,涉核酸检测企业蜂拥而至闯关IPO引发监管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关注。

从官方的态度来看,可持续盈利性及剔除核酸检测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换言之,企业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很关键。翌圣生物系沪深交易所回应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后的首家相关业务上会公司。

仅从公开财务信息看,翌圣生物主要从事分子类、蛋白类和细胞类生物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少数同时覆盖三大品类生物试剂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2019-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分别约9786.25万、1.86亿、3.22亿、2.01亿元。自2020年涉足新冠核酸检测服务至今,翌圣生物来自新冠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逐年走高,占比从24.77%升至38.28%。

业界较为关心的是,以核酸检测为主业的IPO公司,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为其经营业绩增长埋下潜在风险。事实上,科创板也好,创业板也罢,很多公司业务构成单一,在成长性及持续盈利能力方面受市场热议,也是不少IPO被按下暂停键的根由。


独大业务羁绊成长性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新特点,各地核酸检测服务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体外检测行业也随之进入下半场。

但供应端竞争力是此类公司普遍面对的考题。以5月份在港上市的云康集团与金域医学为例。

金域医学于2017年在A股上市,2020年后股价高涨,截至本报记者发稿日,其市值已达330亿元。分析盈利能力,其业务格局具有相对的协同性:一方面,创新诊断技术,助力临床解决疑难杂症和罕见病诊疗;另一方面,公司通过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将前沿医疗下沉到基层,力争覆盖更广的人群。

相比较而言,2020年是云康集团的分水岭,营收翻倍达12亿元,扭亏为盈。虽然遗传病诊断服务是其第一收入来源,但收入逐年下滑;核酸检测则成为其重要的业务板块,但高度依赖这项业务是一把双刃剑。

过分依赖单一检测服务,易引发外界对其抗风险能力的质疑。现实也提示业界,普检属于低水平的同质化项目,下半场企业间比拼更多的是服务、价格、效率和成本控制,以及企业现金流储备能力;但疫情具有不确定性,要想淬炼核心竞争力、在体外检测领域独树一帜,就需要培育特检业务,即培育差异化的检测项目,比拼的是企业自身学术和科研能力。有业内专家指出,能否在新赛道形成持续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自身的战略资源储备和市场运营能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