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国临床试验发展引领“全球创新”研发蜕变

发布时间:2022-11-24 11:21:50作者:章乐来源:医药经济报

QQ图片20221124112255.jpg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现代医药工业起步相对较晚,早期创新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迫切需要通过加速转型,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临床试验质量和水平,对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IND或临床试验申请数量也是衡量研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回顾国内创新药注册申请受理情况,IND申请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2021年,创新药IND申请数量达到1821件,也是连续两年超过1000件。

得益于2015年开始的药审改革,一系列监管创新举措相继出台,中国临床试验和研究水平从过去身处第三梯队的“跟跑”,到如今位于第二梯队“并跑”,面向未来跻身第一梯队“领跑”,跨过了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门槛。

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奠定临床试验发展基础

2015年7月22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严格遵循“四个最严”监管原则,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对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开展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主任姚晨教授表示,中国在1997年颁布第一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为GCP),后又在2003年对GCP做了更新,并且在2020年发布最新版本的GCP;然而,由于早期的中国医药市场长期以仿制药为主导,资料重复性较多、单个申报等待时间过长、审评积压等问题逐渐显露,药品监管改革恰恰抓住了过去临床试验问题的关键点,扭转了过去申请人在临床试验方面“交作业”式的研发心态。

更加令人振奋的历史性时刻,发生在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这份此后被行业亲切称为“44号文件”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药品产业的监管和市场格局。

姚晨教授指出,中国临床试验数据质量自2016年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基于风险对药品上市注册研究进行常规检查成为常态,数据的可归因性、易读性、同时性、原始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持久性,已经成为研究者、申办者、监管机构对于研究数据质量眼中的重中之重。期间与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阎小妍、董冲亚等针对 2016 年BMJ发表的新闻报道,撰写了观点文章《Protecting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trial data in China》(《保障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提出“提高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准确性的解决方案”。

根据2020年7月30日发布的《2019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5-2016年,药品审批积压由近22000件降至4423件。2016年,药审中心完成审评注册申请12068件;2017年全年完成审评审批注册申请9680件;2018年全年完成审评审批注册申请9796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昌茂认为,把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归纳起来,总体目标是四个方面: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鼓励创新和公开透明;以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为契机,将解决审评积压作为突破口,相继推行的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药品优先审评审批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药品质量,鼓励药物研发和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全面接轨国际“全球同步开发”渐成现实

中国医药产业跃升高质量发展,一大批创新药物站上全球舞台。自2017年6月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并于2018年6月成为ICH管委会成员以来,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全面接受了代表全球药品注册领域较高水平的ICH理念和技术要求,这不仅促使国内创新药快速走向国际市场,也让全球同步研发、同步注册成为可能。

以创新药企代表百济神州为例,创新药泽布替尼的“国际化”布局,恰恰见证并经历了中国临床试验高质量发展进程。药审改革深入推进,审评审批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建立创新药加速审评程序、沟通交流机制,接受境外研究数据,成为了实现泽布替尼中美同步开发的关键契机。

百济神州敏锐把握时机,利用国外I期研究已经取得的早期临床数据在国内迅速完成桥接试验,紧接着在2016年12月启动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关键Ⅱ期临床研究(BGB-3111-206)。事实上,泽布替尼在中美两国MCL适应症上市申请的依据均使用了BGB-3111-206的数据以及多项全球同步开展的泽布替尼临床研究数据。最终,泽布替尼的MCL适应症在2019年11月和2020年6月分别获得中美两地上市批准。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博士表示,在泽布替尼的研发过程中,中国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都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尤其是支持MCL适应症的关键性Ⅱ期临床研究BGB-3111-206研究就是全部在国内完成的,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牵头;此后的多项Ⅱ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和全球Ⅲ期临床研究中,中国研究者都在研究设计、患者招募和管理、数据采集和分析,以及研究数据报告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汪来表示:“中国监管部门的政策改革使得创新药的开发效率大幅提升,在泽布替尼开发过程中,监管部门一直为企业提供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帮助企业更好地兼顾科学和注册需求,加速药物开发,早日惠及患者。”

正是基于接轨国际标准的全球研发布局,目前,泽布替尼商业化版图已拓展至全球60个市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等顶尖学术会议发布的多项泽布替尼的研究数据,也获得了全球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全球创新发出中国声音从“赶潮”到“领潮”

站在中国医药产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从“Me-too”到“Best-in-class”,再到“First-in-class”,这是近年来医药创新思路和实力的显著变化。

今年10月,在全球Ⅲ期“头对头”ALPINE试验的终期分析中,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取得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优效性结果,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领域中,对比伊布替尼,在PFS和总缓解率(ORR)方面均达到优效性的BTK抑制剂。

从中不难感受到,顶层制度建设和一系列政策落地,中国医药创新已经从摸索阶段快速进入蓬勃发展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指出,我国临床试验研究水平现在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2010年之前,中国临床研究者主要是执行,学习如何在GCP原则指导下规范进行临床试验,这一时期是‘赶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和国力渐强盛,我国制药工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药物开始走向国际,中国研究者也开始从‘弄潮’到‘领潮’。”

同时,陆舜教授认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临床数据结果展示在国际平台,这有利于提升海内外对中国临床研究的重视和关注;除此之外,必须清晰地认识学术与监管对于临床研究要求的差异。

企业“出海”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苦练内功,严格按照全球标准,顺应各国监管要求。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认为,中国医药创新已经进入到新时代,即高质量发展阶段,强壮自己就是要把我们的土壤培育得更成熟、产业政策更加清晰、合理,以及企业的研发策略更谋长远,这样才可能在全球医药创新浪潮中拥有一席之地。

回顾新时期产业变革,宏大叙事背后,所演绎的是身处转型升级浪潮中一个个鲜活真切的故事。沿循“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临床研究数据质量的信心源自临床试验本身,中国优秀的医药创新企业,究竟是如何思考早期研发的全球化布局,怎样实践临床转化研究从源头设计?《医药经济报》将在下一期内容中,解开优秀全球化医药创新企业成功“出海”的密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