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先商保再医保,国产新药以“短”谋“长”

发布时间:2022-11-21 10:23:49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2年医保目录调整进入谈判、竞价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20多个国产创新药(含引进产品)首次参加医保谈判,有十余款国产创新药未参与谈判。进入医保目录不仅需要大幅降价,能否上量也考验企业渠道能力。产品要不要进入医保?处于商业化起步阶段的创新药企更须慎重。


QQ图片20221121102416.jpg


谈判入医保:首选但非单选


根据安信医药马帅团队统计分析:至少有十余个国产创新药产品有资格参与2022年度医保谈判但最终未参与。这些药物分为两类:1.多个同类产品上市已将价格压到极低,靶点对应适应症范围广的药物,以 PD-1类药物为代表。2.独家产品、无竞品的药物。对于PD-1单抗等靶点对应适应症范围广的药物,目前维持高价不进医保已成为部分厂商的选择。

梳理发现,除4款进口PD-1/PD-L1不在通过初步形式审查名单外,国产PD-1/PD-L1类药物中,康方生物、誉衡生物、基石药业均不在列,乐普生物的 PD-1因获批上市时间晚,无资格参与本次谈判。不过,复宏汉霖、康宁杰瑞/思路迪在列。据了解,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目前仅获批霍奇金淋巴瘤一个适应症,在正大天晴销售能力加持下,销售收入可观,上半年销售额近2.97亿元。目前非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两项适应症也已申请上市,预计上市后营收会进一步增长。


降价换销量:周期长不普适


对于企业的不同选择,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Health创始人赵衡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现在已经有4款PD-1进入医保,大幅降价后每两年还要再降价。恒瑞和百济神州都有很强的医院销售能力。对于Biotech企业来说,降价后还是有希望进入医保的,不过,如果渠道能力不强,即使降价也不一定拼得过已有竞品进医保的企业,通过医保放量的可能性不大。此时,有些企业可能会考虑不降价、不进入医保,走中高端自费人群。再就是K药和O药等进口品种,虽未进医保,但价格高,销售数据也还可以。不过,这是因为这些产品有强品牌支撑。因此,对于国产企业来说,定价在什么位置,是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问题。”

除了PD-1/PD-L1,信达生物引进的培美替尼、百济神州引进的达妥昔单抗β等产品也未出现在初步形式审查名单中。据了解,一些药物已进入部分地区的惠民保。培美替尼在北京、山西、内蒙古、青岛等地已纳入惠民保险特定药品报销目录。

安信医药认为,创新药参与谈判是主流但不是唯一选择。从既往几次医保谈判相关药品平均降价幅度来看,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药物平均需要降价50%~60%,对于部分产品来说以价换量或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业内看来,“通过license in模式引进的进口药品可能对价格方面有限制和协议。再就是引进后,企业可能想先观察1~2年内的院外或医保外数据,以及销售能力能否提升,以便测算进医保后大致的销售规模。”


尝试转商保:“国产新”寻出路


不久前,国家医保局官网连续公开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的答复。不少答复意见释放了利好信息,体现了国家医保局进一步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态度。虽然部分创新药选择先不纳入医保,但对于商业化初期阶段的Biotech企业来说,医保依然有足够的吸引力,进入医保可解决医院准入难的问题,“双通道”机制下也可加速进入药店。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博士表示,“公司营业收入2022年前三季度达到约4.42亿元,其中药品销售收入约4.00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29%,主要是由于奥布替尼纳入国家医保后销售额持续增长。我们在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积极推进源头创新和临床开发,13款创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旨在满足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

以往跨国药企考虑到全球战略不进入医保,如今国产创新药也出现此趋势,国产创新药商业化路径该如何走通?

或许进入商保也是出路之一。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认为,“与基本医保衔接是商保发展的关键环节,创新普惠产品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惠民保是重大民生领域社商合作制度创新实践,对基本医保制度、商业健康保险、基本医疗服务和大健康产业等方面可产生积极影响。国际上没有可适合中国的成熟模式经验,建议国家层面系统开展惠民保政策生态、运营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制度、技术和模式创新,让传统小众‘奢侈品’转化为大众普惠型医疗健康消费品,助力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赵衡认为,“目前整个市场对特药的需求还是比较明确的,进商保肯定有一定的机会。进入惠民保是路径之一,当然也可以与重疾险、寿险合作,但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合作模式。”

随着DRG推开,很多不在医保内或是无法在院内使用的高价用药需求增加,将慢慢提高用户对商保的认知度。“如果产品能够在医保外拓出一片天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值得做下去的。否则,目前国产创新药还是进医保比较合适,至少能保证一定的量。企业也需要继续加强品牌和渠道能力建设。”赵衡如是指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