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本土替代开宴生物材料尝头啖汤

发布时间:2022-11-17 15:56:13作者:羽田来源:医药经济报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就2022年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数据显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风云变幻的当下,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月同比增长1.6%,止跌回升,1-10月同比降低3.8%,较1-9月降幅收窄。

新闻发言人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方面积极推动稳投资政策落实见效,效果逐步显现。特别提及“各地区积极推进新能源、新医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制造业补链强链,有力支持制造业投资”,并强调“创新引领作用持续显现”,具体表现在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对包括医药在内的高技术制造业经济的带动增强。

另一方面,市场也有犹豫:过去一段时间,享受到中国创新药崛起红利的生命科学上游(含生物制药、体外诊断、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检验检测行业等)是否已经驶过高速赛道?是否还有新的故事可讲?笔者以为,那些乘着行业东风发展起来的本土上游玩家,国产替代的脚步进入新的增长逻辑阶段。


超高溢价估值回归

  

笔者留意到,国内生物用色谱填料龙头纳微科技近期披露了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前三季度营收4.7亿~4.85亿元,同比增长66.57%~71.89%;净利润2.1亿~2.2亿元,同比增长82.19%~90.87%;扣非净利润1.45亿~1.55亿元,同比增长32.43%~41.56%。

虽然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有超过90%的增长,但业绩预告发布次日,纳微科技大跌,开盘不久即触及跌停板,单日跌幅达18.42%。究其原因,纳微生物的业绩反馈到Q3单季度,增速范围在-11%~9%。这在投资人眼里,与其当下估值不太匹配。

根据纳微科技披露的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66.63%,剔除6-9月赛谱仪器并表收入5055万元,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2亿元,同比增长48.72%;实现归母净利2.12亿元,同比增长83.9%,剔除投资收益与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归母净利达1.87亿元,同比增长52.84%;扣非净利1.45亿元,同比增长32.72%,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影响,扣非净利1.7亿元,同比增长47.46%。

但是,反馈到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689.65万元,同比下降6.59%;扣非净利润4267.35万元,同比下降12.94%。

纳微生物于2021年6月上市。上市之初,市场给出400亿元市值,但2021年纳微生物净利润不到2亿元,即200倍的估值溢价。超高溢价的背后,是纳微处于生物药生产环节中的填料微球耗材领域,及其连续几年150%~200%的超高增速。

但是,上游玩家的国产替代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上游突破市值天花板

  

从分子、结构到最后的一小瓶液体,生物药品要经历序列设计、细胞株构建、扩增发酵、纯化、检测、分装等环节。

虽然都是生物药,但每个环节所涉及的技术不同。比如纳微科技主耕的填料和层析介质属于纯化环节,而义翘神州、泰坦涉及一些试剂,东富龙、楚天、乐纯等在前期的反应器领域有一定涉猎。

笔者认为,上游装备和耗材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无论医药行业竞争多么激烈、政策如何变化,只要每年的医疗支出在上涨,上游制造这块就能分得一块增量“蛋糕”。这也是去年医药制造板块逆袭大涨的一大原因。

因此,对于上游制造板块而言,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很重要。中信建投一份研报显示,2019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2860亿美元,生物药制药设备和耗材整体市场200亿美元,占比约7%。这个占比不算大,也决定了这些上游公司的市值“天花板”很难提升。

但有两个好消息:

其一,生物药的市场规模目前正在快速扩大,因为良好的特异性和应答率,各类生物药渗透率正在不断提升。比如PD-1,若能拓展成为基础用药,那么生物药上下游也是一片新天地。

其二,虽然各个细分赛道能分到的“蛋糕”很小,但目前的头部公司都在朝着一体化发展,大有从细胞培养到分离纯化、到收集及包装、外加耗材全部打包的趋势。海外的上游巨头(赛默飞、思拓凡)无不是靠着横纵并购走向一体化之路,国内的东富龙和楚天等也在一步步跟进。这是经营模式带来的市场“天花板”的突破。


性价比高者受青睐

  

国内与制造相关的公司都离不开“国产替代”概念。而未来一段时间,国产替代的环境将出现变化。

生物创新药企,特别是18A和科创板这些资本布局大力往前推的创新药公司,此前业务求快求好,人招最好的,产品买数据最好的,供应商也上最好的,设备耗材只看牌子不看价格。

但是,投资人开始冷静。创新药企为了盈利能力,也开始注重成本控制,他们的第一目标是要“活下来”。

当创新药企走过“烧钱”阶段,也要考虑自己的利润和支出,而不再只用“最贵的”。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考虑使用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货。而随着这两年创新药行业下行,这一块的国产替代才刚刚开始。


中国公司优势地带


要想替代进口,主要还是需要技术上的跟进。

技术这块,一靠积累,二靠研发投入。在需求端的刺激之下,本土产品只要能打通研发-扩产-应用的闭环,技术就能很好地跟上来。

但是,生物药上游行业的产品不是标准模子里刻出来的。比如,恒瑞和三生需要的反应器,可能因为产能规模有差别;PD-1和VEGF单抗因为细胞株表达率不同,涉及环节也不同;疫苗和单抗药差别更大。可以说,生物药供应链上的需求是定制化的。

而定制化很考验上游公司,特别是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响应速度、后续跟进等方面。不过,放眼至全球,中国有技术、肯吃苦,在生命科学上游产业的国际化竞争方面还是相当有优势的。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退潮,是制约制药公司国际化的一大难题。但是,未来局势变化为大概率。并且目前的内外大环境,对国产替代也是正向作用。

另一方面,在拉美、东南亚和东欧等地区,对于设备、制造、耗材等有较大需求,是未来中国公司可以发力的方向。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