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新规余波观澜

发布时间:2022-10-31 10:46:30作者:庞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政策面再度释放积极信号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董监高增持。10月14日,证监会发布修订《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所传递出的信息,将利好于回购“主力军”医药类上市公司。

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控人有两大举动与股价息息相关:一是减持,二是回购与增持。其中,回购一般是由上市公司出资,从二级市场上买回自己的股票并进行处理。由于上市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回购又体现着上市公司提振股价等意图,因此备受市场和投资者关注。


医药股争相回购


本次规则修订主要有四大变化:一是将回购触发条件从“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30%”调整为跌幅累计25%;二是将回购实施条件“上市满1年”放宽至“6个月”;三是缩短回购增持窗口期;四是合理界定股份发行行为。四大变化充分释放管理层维稳意图,有助于相关公司市场表现并增强市场信心。

新规发布后,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10月15日到10月18日四天内,就有4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公告。

而据中金公司统计,2019年至今,A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预案数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年均回购预案数量在1200例以上,期间完成股份回购共5511次,合计回购金额高达4056亿元。

其中,仅2022年前10个月A股上市公司就回购1510次,涉及上市公司1100家,回购金额1589亿元,回购金额同比增长85.5%。

分行业看,年内医药、机械、计算机、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新能源等行业发布回购预案的公司数较多,医药行业高居榜首。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A股申万一级医药生物和美容护理行业有124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4.86亿股,回购金额121亿元。

按回购金额看,恒瑞医药回购10.6亿元、迈瑞医疗回购近10亿元、云南白药回购7.07亿元位居前三甲;健康元、凯莱英、长春高新回购金额超过5亿元;九州通回购金额4.26亿元;泰格医药、华大基因、圣湘生物、英科医疗回购金额超过3亿元;信立泰、华润双鹤、乐普医疗、沃森生物等回购金额超过2亿元。

回购金额占公司总市值比例较多的包括:豪悦护理回购金额2.3亿元,占比3.66%;天臣医疗回购金额5025万元,占比2.62%;健康元回购近6亿元,占比2.58%;圣湘生物回购3.3亿元,占比2.21%;英科医疗回购3.14亿元,占比2.13%。


解析深层次原因


股票回购实属特定条件下为实现特别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股票持续上涨或牛市期间,上市公司一般不会回购股票。上市公司回购股票通常有以下几种深层次原因:

一是股价持续下跌已经触及上市公司“底线”,而上市公司对未来业绩及股价回升有充足信心。这是医药类上市公司回购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虽然投资市场对医药类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有担忧,但很多公司清楚自身的创新成果与创效能力,对自身未来业绩有信心,敢于逆市出手、在下跌时回购。

以健康元为例。2022年1月21日,健康元高调宣布以集中竞价方式首次回购公司股份,将用于减少注册资本,回购金额3亿~6亿元。其董秘公开表示,“健康元已有4个吸入制剂产品顺利上市,本次回购基于管理层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认可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二是上市公司出于维护股价、市盈率或市场良好形象等需要。通过二级市场回购一定的股份,可刺激市场并确保相关指标达到自己的要求。不过,这种情况下回购的股份,往往被注销。

三是通过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回购的股份作为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或员工股票期权计划通常选择直接增发新股,但这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而通过回购股份再将该股份赋予员工,既能满足员工持股需求,又不影响原有股东权益,是两全其美之策。

以恒瑞医药为例。3月13日,恒瑞医药发布股份回购公告称,拟以6亿~12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60.22元/股,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公告发布时,其股价为37.62元/股,市场低位时激励员工股,同时借股份回购提振股价的意图非常明显。

四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很多上市公司“不差钱”,又没有更好的项目可投,超募或盈余资金有时用来做风险理财。而若将富余的现金用于回购部分股份,既能增加每股盈利、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又能获得比银行存款或理财更高的收益。

五是回购成为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有效工具。部分上市公司持股较为分散,实控人持股比例低,存在被恶意收购风险。股份回购后,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减少,恶意收购人能从市场收集的股份就相应减少,从而降低被恶意收购的风险。

那么,哪些上市公司适合或者可以开展股份回购呢?笔者认为,医药类上市公司进行回购须同时满足三方面指标: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及存在严重低估情况;销售净利润率较高;在手现金充足,不会因回购影响现金流和正常运营。


有望迎行业拐点


一般来说,回购热、股市冷,行业处于低潮期时,外部力量或者政策推一把,往往就会走出低谷、迎来拐点。监管部门通常在市场相对低迷期,松绑回购政策并释放积极的支持信号。

2005年6月、2008年10月、2013年4月、2013年4月,证监会、上交所多次发布或修订上市公司回购办法或业务指引。201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司法》修改的决定,增加“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转化为可转债”“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等情形。2018年11月,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等。

上述政策发布的时间点,均是每轮股市的极低点。而回购预案公司数量占比与股市表现呈负相关。2010年后,回购预案公司数占比达到阶段性高点的情形约有10次,其中7次对应A股指数阶段性低点,说明回购公司占比能前瞻性反映一些问题。

目前生物医药业及相关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处于新的十字路口。这既有行业自身的原因,也与资本市场大环境、投资者偏好等有关。

其一,生物医药业历经“黄金十年”后,正处于转型升级前期的阵痛,主要经济指标由长期两位数增长降至个位数增长,部分子行业甚至负增长,折射到资本市场。

其二,近几年宏观环境变化带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板块轮动特征明显。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纷纷上场,生物医药企业不再一花独放而出现资金外流迹象,行业吸金力下降。

其三,药品集采与药价大幅下跌、业绩持续承压的投资逻辑,让部分资本望而却步。

其四,疫情发生后,新资本大量涌入医疗赛道,部分赛道出现投资拥挤。考虑到投资成本,大量机构开始偏向早期项目或IPO前项目,以降低投资风险。

其五,医药业估值体系重构。尤其是去年以来科创板大量创新药上市公司连续破发,医药新项目和投资方日趋理性。

而在估值长期高企后,出现估值回归也是正常现象。市场估值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行业与企业表现随时修正,行业估值体系在阶段性调整后终将趋于稳定,无论从行业战略地位还是从大健康需求持续激发角度看,生物医药业仍是未来的风口。业内的共识是,未来资本市场在生物医药业的投资一定会恢复,但关注的细分领域将发生显著改变。

风起之时万物勃发,今天的股份回购是远见卓识者自我救赎式的战略布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