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新兴生物制药突飞猛进

发布时间:2022-09-15 10:20:26来源:医药经济报

IQVIA日前发布了一份报告,围绕多个方面分析了新兴生物制药企业(Emerging Biopharma,EBP)发展新趋势。作为全球药品研发的主要生力军,EBP企业对研发线的贡献不断提升,每年由其研发上市的新药也屡创新高。


根据IQVIA定义,EBP企业为年销售收入≤5亿美元且年研发投入≤2亿美元的企业,从全球药企的构成来看,EBP企业是绝对主力。2021年,全球拥有活跃研发管线(从临床Ⅰ期到已注册)的EBP企业有2624家,在所有药企中的占比高达95%;其次是小型药企(5亿美元<年销售收入≤50亿美元),占比为3%;中型药企(5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100亿美元)与大型药企(年销售收入>100亿美元)占比均为1%。

2011-2021年,EBP企业的研发线增长了165%(主要集中于最近5年)。2021年,EBP企业在研药物4786个(是2016年的两倍多),占全球研发管线的72%。这表明,EBP企业已成为拉动全球药品研发线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


研发线:抗肿瘤与罕见病受青睐


EBP企业最热衷的治疗领域与行业整体相近,抗肿瘤、神经系统、抗感染、胃肠道产品与疫苗在其研发线中合计占比达到69%。

其中,抗肿瘤领域是EBP企业最热门的布局赛道。2016-2021年,EBP企业的抗肿瘤研发线增长超过一倍。2021年,EBP企业研发线中抗肿瘤药占比达39%,有超过1500个在研药物;778家EBP企业拥有临床后期的抗肿瘤在研药物,608家EBP企业的研发线只有抗肿瘤药,其中460家企业只有一个在研药物。

此外,抗感染与疫苗的研发线也有明显增长,尤其是近两年;2016-2021年,EBP企业肠胃疾病领域的研发线增长最为快速,年均增长率达23%。另值得一提的是,罕见病药物也是EBP企业的重要板块,其对全球罕见病药物研发线的贡献率达到65%。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EBP企业更少关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药物研发,更大型的药企是推动这些治疗领域发展的更明显的力量。心血管系统、止痛与呼吸系统这些治疗领域的用药市场已经十分成熟,标准疗法多是更老、更传统的产品,且临床上未满足的需求相对有限,因此也相对不受EBP企业青睐。


临床试验:在研项目多但成功率下降


研发线的不断增长也推动EBP企业成为过去十年临床试验数量增长的最主要力量。2011-2021年,每年启动的临床试验数量增加了43%,其中,由EBP企业开展的临床试验大幅增加了193%,而大型药企开展的临床试验减少了33%。

2021年启动的临床试验中,59%来自EBP企业(2011年为29%),超过3300项,而来自大型药企的仅28%(2011年为59%)。

药物研发是高风险活动,每年启动的临床试验中平均有12%会被终止。对EBP企业而言,新药研发的成功与否事关其生存。2010-2021年,EBP企业的总体研发成功率要高于非EBP企业(包括小型药企、中型药企与大型药企)。具体看研发阶段,EBP企业早期临床成功率高于非EBP企业,但晚期临床成功率低于非EBP企业。

非EBP企业在后期临床成功率上所具备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研发线的多样性,因为其可以放弃表现不佳的项目,只对那些有前景的在研药物继续推进研究,而EBP企业研发线上的药品数量通常十分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2010-2021年这个时间段来看,EBP企业的研发综合成功率高于非EBP企业,但从2017年开始,EBP企业的成功率就开始下降。2021年,EBP企业研发的综合成功率仅有4.3%,主要原因在于其Ⅰ~Ⅲ期临床试验的成功率显著下降。与此同时,非EBP企业的研发综合成功率为6.4%,已高于EBP企业。

EBP企业研发成功率走低的趋势,反映出药品研发风险升高,且一些新创企业的研发项目会被更大型的药企收购,如具备新机制的药物、下一代生物疗法等。


QQ图片20220915101917.jpg


相关<<<


鸟瞰环球EBP实力版图


在EBP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下,中国EBP企业更是跑出了不一样的速度。2016-2021年,中国EBP企业的研发线大幅增长了456%。尤其在本国(地区)生物医药的创新生态方面,中国EBP企业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研发管线占比


国内2021年的943个在研药物中高达83%来自EBP企业;其次是小型药企,份额为10%;大型药企为5%;中型药企与学术机构各为1%。

在美国,EBP企业在研药物数量在研发线中的占比为62%,大型药企占31%;在欧洲,EBP企业与大型药企对药品研发的贡献相对更为均衡,其在研药物数量在研发线中的占比分别为47%与41%。

日本的创新生态则不同,其药品研发线更多依赖于非EBP企业,尤其是大型药企(研发线占比30%)与小型药企(研发线占比31%),EBP企业仅贡献22%的在研药物。

值得一提的还有韩国,其EBP企业在研药物数量在研发线中的占比达到76%,这也是近年中韩两国药品研发企业投资快速增长的一种体现。

在全球层面,中国EBP企业的“存在感”越来越强。2021年,全球EBP企业的在研药物中,有46%与20%分别来自总部在美国与欧洲的EBP企业。这两个数值自2016年以来均有所下降,空缺主要被中国EBP企业所填补。2021年,总部在中国的EBP企业贡献了全球EBP企业研发线的17%,2016年该比例仅有6%。


上市新药占比

目前,大多数中国EBP企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进入商业化的产品较少,获批新药中来自EBP企业的比例低于全球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市场。2012-2021年,全球上市的新药(新活性物质,NAS)中,55%来自EBP企业。2021年,全球共85个新药(新活性物质,NAS)上市,创历史新高,其中48个由EBP企业研发,也创下历史新高。

分区域看,2017-2021年全球与美国上市的新药中,来自EBP企业的多于来自非EBP企业的;在中国,则是非EBP企业的新药更多,但EBP企业新药的占比出现显著提升。2012-2016年,中国上市了83个新药,其中15个来自EBP企业;2017-2021年,中国上市了173个新药,其中59个来自EBP企业。

美国上市新药中来自EBP企业的比例较高,另一大原因是该国是EBP企业新药最热衷的上市区域。2012-2021年,有98个来自EBP企业的新药在美上市,其中有37%截至2021年年底都尚未在欧洲上市,而在欧洲上市的来自EBP企业的新药基本都已上市美国,与药企总部所在地并无关联。

美国市场对EBP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也愈发明显:2012-2017年,在美国上市与在欧洲上市的新药数量差距不大,新药在两地上市仅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此后数量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2018-2021年,69个已在美国上市的新药没有在欧洲上市,其中20个尚在审批或已获批但尚未上市,7个被EMA拒绝批准,其余42个则尚未在欧洲申报上市。

虽然大部分EBP企业都将目标市场锁定美国,但也有一种微小趋势显示,有些EBP企业会区域聚焦,为其他市场如中国、俄罗斯、韩国等研发新药,且往往不计划将药品推向更发达国家的市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