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夏月麻黄”——香薷

发布时间:2022-09-07 15:53:20作者:王志钢来源:医药经济报

QQ图片20220907155152.jpg

夏秋交替,“秋老虎”尚在,一时暑气难消,我国南方多地仍处在炎热的天气之中。虽然早晚温差逐渐明显,但很多人仍旧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白天受热晚上受寒,特别容易感冒。

在中医看来,这种感冒叫“中阴暑”。对于阴暑,除藿香以外,还有一味专门用来治疗暑湿外感的中药——香薷。《本草纲目》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暑天感受寒邪而致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腹痛、吐泻者尤多适用。  

服用功效:发散风寒

古人有立秋时节服香薷饮的习俗,以祛除体内从盛夏以来积聚的暑湿之气,同时预防感冒。香薷,又名香葇,因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香薷的品种较多,《中国药典》收载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我国除新疆、青海等少数省区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江西产量为大,俗称“江香薷”,其他各地所产者称为石香薷,俗称“青香薷”。香薷多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等地,夏季茎叶茂盛,花盛时择晴天采割,除去杂质,阴干。

香薷,味辛、微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之功,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性温而不燥烈,发汗而不峻猛。与麻黄虽同为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但其功效似麻黄而力弱,适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暑湿的阴暑证,前人谓“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

解暑良方:香薷饮

以香薷为主药的香薷饮由香薷散演变而来,药味相同,制成散剂叫香薷散,熬成煎剂就是香薷饮。本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炒白扁豆、姜厚朴三味药组成。

主要功效为祛暑解表,和中化湿。方中香薷长于疏表散寒,祛暑化湿;炒白扁豆清热涤暑,化湿健脾;姜厚朴燥湿和中,理气开痞。三物合用,共奏外解表寒、内化暑湿之效。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香薷饮的基础上增加了金银花和连翘两味药,同时易白扁豆为鲜扁豆花,创造出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饮能清热解表、祛暑化湿,主治暑热内蕴、复感外寒证,证见发热头痛、微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数等。

现代应用:随症加减

香薷含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发汗解热、抑菌、利尿、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临床上主要以复方入药,少见单味用药的情况。与古代香薷复方相比,现代香薷复方还可以治疗眩晕、小儿外感发热或暑感高热、小儿疱疹性咽炎、成人流行性腹泻等。

香薷的现代临床应用越来越细化,不仅出现了自加香薷饮等方,更是用新加香薷饮加减不同中药来治疗上述病证,做到随症加减,辨证论治。且给药方式更加多样,出现了袋泡剂,患者用药更加便捷。

需要注意的是,香薷性温辛散,有耗气伤阴之弊,气虚、阴虚、表虚多汗者,暑热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及心烦口渴者,忌用香薷饮。此外,传统习惯认为本品热服易引起呕吐,故宜凉服。

QQ图片20220907155209.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