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31 14:33:22作者:辛春来源:医药经济报
京东健康2022年半年报显示,京东健康上半年总收入202亿元,经营净利润达12.1亿元,创京东健康成立以来新高。此前不久,广州市医保服务中心公布的首批“双通道”药店评估入选30家门店名单,阿里健康、圆心科技、方舟健客三家公司拿到了8个名额。这些消息叠加在一起,传递了市场发展的某种趋势与信号。
目前普遍认为,当下B2C医药电商市场主要还是由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两家传统电商平台所掌控,两家平台加起来至少占据了整个医药电商市场超过70%的份额。其余份额主要由拼多多、美团、饿了么、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公司掌控,此外才是平安健康、叮当快药、健客等专注医药领域的垂直公司,占据不到5%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读懂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财报数据,基本能摸清整个医药电商乃至传统医药零售市场的趋势和风向。
自营业务增速高
“电商渗透率”常用来衡量电商对某个行业的渗透情况,意思是线上成交额占零售总额的比例。
以往有些观点认为医药电商渗透率还很低,行业会有较长红利期。实际看2021年数据,按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美团、饿了么、线下门店这几个线上线下大通道来统计,2021年线上GMV接近3000亿元,线下是4916亿元,算下来医药电商的渗透率接近38%。
这个算法可能有很多细节并不完善,但不争的事实是,医药电商实际渗透率很有可能已经高于社会平均渗透率。这样的高渗透率下,对于已经开展自营业务的平台来说,已经很难靠增量来推动持续高速增长,未来的任何增长都有可能是平台与平台内商家份额的争夺。
从两大平台的营收增长数据可以看到传统B2C电商平台从“增量时代”向“留量时代”迁移的轨迹。从2018年开始,两家平台增速就持续放缓。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两家平台往回“拉”了一把,随后增速又开始回归。京东健康2021年中报营收增速已经下降到48.3%。如果看得更细还会发现,京东健康平台的自营业务增速很可能第一次高于平台业务增速。
DTP药房是主流
此前,很多省市已经公布过“双通道”名单,但并没有看到过像广州这样科技公司占比这么高的情况出现。原因很简单,广州市场历来对零售新业态较为开放。以前,企业申请办理《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的条件之一是企业在线下拥有连锁药店,于是,不少电商企业选择在广州注册或收购当地连锁药店来获取许可证,如阿里健康通过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获得许可证。
平台企业往往对于行业趋势有较好的把握并愿意投资进行探索,与“双通道”相关的DTP药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加上平台企业拥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力、资源优势等结合起来,比一般连锁更容易获得“双通道”资格,因此并不稀奇,也说明相关部门对互联网巨头在药品零售市场的耕耘给予了认可。不过,2016年同阿里健康一道开启自建线上药房业务的京东健康选择的是收购位于青岛的安吉堂大药房,因此这次广州“双通道”名单里并没有京东健康。
行业红利仍然在
网购已成为常态化消费方式,药品网络销售活动也日趋活跃。从中长期来看,阿里和京东的竞争对手本质上其实不是商家。在商家眼里,阿里是不可撼动的巨无霸存在,但巨无霸的基底也并不绝对安全。“留”量时代,阿里与京东的竞争对手是拼多多、抖音、快手等,以及技术迭代下还不知道隐藏在哪里的行业新入者。
2021年,拼多多的GMV(2.44万亿元)差不多接近2020年京东(2.6万亿元)的水平,且增速快于京东,后面增速更猛的追兵还有抖音和快手。俗话说,“船小好调头”,普通商家退出市场通常是一个缓慢而不易察觉的过程,但巨头倒下却很可能是轰然崩塌。
因此,传统门店不必过于忧虑,对于头部连锁企业来说,通过线下门店扩张推动业绩高速成长的行业时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还可以通过构建自有的电商平台来增强用户粘性、释放用户的消费潜力,有两头的红利可以吃。从六大民营上市连锁公布的中报来看,六大连锁的门店规模、营业收入和新零售业务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对于普通门店来说,可以通过提升药事服务能力来与线上做差异化竞争,同样也可以通过新零售业务来拓展自己的业务。未来的竞争必然是以用户为核心的线上线下全渠道竞争,与其关注竞争本身,不如关注用户终端。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