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老字号中药蓄势价值链阶跃

发布时间:2022-08-31 10:09:33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8月29日晚间,创建120周年的云南白药发布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80.17亿元,同比减少5.59%;实现净利润15亿元,同比减少16.72%。财报显示:药品事业部在精细化运营寻找高市场份额下药品增长极的同时,将医疗器械作为新业务发力的重要突破口。这家百年老字号品牌正在不断调整姿势寻求新发展。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缩影。前不久,汉方药巨头平安津村同样因面临发展瓶颈而选择与健民集团全资子公司叶开泰国药(随州)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津村健民制药公司”拓展中国市场。联系到传承600多年的昆中药上半年并入华润旗下,不少传统中药品牌企业积极转型的背后,透露出的是行业焦虑。唯有变才能适者生存。


产业链断层亟待破局


上海已率先开展按疗效价值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首批试点涉及腰痹等22个中医优势病种;而广东联盟中成药集采中选结果已公布。中成药守正创新提速,津村与叶开泰“联姻”也好,昆中药与华润牵手也罢,横向整合似乎成为业界较主流的破局策略。

“整合是手段,但中医药创新发展目前最大的短板在于产业链的断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田金洲教授此前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他解释称,中医临床药物的源头是中药资源,尤其是种子资源,因很多中药材遗传背景狭窄,良种选育和野生品种驯化时间长、难度大,导致适宜推广的产量高、药性强、稳定性好的新品种不多,目前良种推广率仅在石斛、枸杞、杜仲等少数药材实现区域化布局。而要保证重要、常用品种的种子满足需求,并具有稳定性、增产性、优质性等方面的特点,需要与农业部门及农业专家联合攻关。

事实上,关于断层面难题,除了上游育种问题外,人才端也面临着考验。国家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3.20人(其中,中医类别要从2020年的0.48人提高到0.62人),可见中医类人才紧缺。国内某知名中药企业高管颇有同感,“新时代,中医药迎来创新发展的春天,但复合型中医药高端人才紧缺是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升级的关键。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解决人才断层的现实难题迫在眉睫。”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未来中医药人才要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使中医药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推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不断发展。

“中药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程学仁指出,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难点在于推进中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新,包括前端药材资源,如药材的盲目种植造成产区被动迁移,进而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成药价格。同时,还包括中成药、配方颗粒、传统饮片的生产、流通和仓储配送,最后到医院和药店终端,整个产业链是共生共荣的价值链。


资本退出后动能何在


与化药、生物药相较,中成药产业链条更长、更复杂,环环相扣。尤其是百年老字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考验的不只是企业的运营能力,还包括代际传承,对时代的敏锐嗅觉、对新业态的应变等。

值得注意的是,老字号品牌叶开泰的母公司健民集团及前不久被华润收入囊中的昆中药,均属于“华立系”旗下的上市公司。而同为老字号的广誉远今年回归山西国资体系,其股东户数较多。散户多也是很多中药企业的一大现实。

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药企业横向拓展越多,纵向在研发上的投入似乎捉襟见肘。以云南白药为例,虽然创新在升级,但最新财报期内研发投入仅为1.29亿元,这还是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1.54%。客观来讲,在中成药领域,即便是这样的研发投入也是为数不多的。

北京同仁堂研究院院长王志斌表示,“我们在加大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种培育、唤醒睡眠品种的力度,打造产、学、研、销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如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创新药巴戟天寡糖胶囊为国内原研专利药物,为国内率先系统、规范完成抑郁症全病程(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研究。创新会更加注重临床价值。”

更深层次看,产业链综合竞争力被越来越多企业锚定。

片仔癀把系统竞争力演绎得更富有内涵。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肝病用药市场,片仔癀(锭剂)以1282%的增速冲破9亿元销售关口。2020年收购龙晖药业51%股权,把安宫牛黄丸等传统经典中成药收入囊中。“做优片仔癀,做大安宫牛黄丸,做强化妆品”,片仔癀聚焦自主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并布局中药创新药、化药创新药等管线丰富新产品储备,再凭借原有的品牌优势及渠道优势,通过新建片仔癀名医馆,推动数字化营销。

白云山中一药业的滋肾育胎丸则先后开展超5000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同时开展毒理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标准研究,给老字号产品注入新活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