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新标准下械企IPO通关有道

发布时间:2022-08-17 16:11:02作者:庞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登陆资本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规范化运作,畅通融资渠道、解决困扰发展的资金难题,更重要的是把资本投票作为最强动力,借助资本舞台及其品牌效应宣传推广企业及产品……对善驭资本者来说,IPO就是点石成金,无数医械企业削尖脑袋也要成为其中一员。

一方面是国家接续出台带量采购、鼓励创新、国产替代等支持政策,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向医械企业抛出“橄榄枝”,尤其是科创板推出第五套标准后,医械类企业IPO确定性大增,但在资本“赶考”路上,首先必须明确上市策略。


敢于适用第五套标准


为增强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科创板专门设立了第五套上市标准,自开板以来已有一批创新药企业采用第五套标准成功上市,初步形成了药品研发企业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2022年6月10日,上交所发布实施《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以下简称《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情形和要求。根据《指引》,只要核心技术产品“属于国家医疗器械科技创新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鼓励支持的范畴,主要包括先进的检验检测、诊断、治疗、监护、生命支持、中医诊疗、植入介入、健康康复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基础材料等”、产品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Ⅱ期临床试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企业就可以申请适用第五套标准IPO。

应当说,第五套标准对很多拟上市医械企业绝非高不可攀,横亘在企业面前更多的是意识和胆略,医械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于适用第五套标准并抓住机遇上市,尽快做强做大。

从微创医疗分拆而来、国内首家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微创电生理于2022年3月31日通过科创板上市委会议,7月26日获得证监会注册批复,成为科创板首家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创新型医械企业——与其说微创电生理的业务多么领先,不如说其创始人独具战略眼光。


明晰特色业务模式


以往IPO极其看重的利润指标、盈利能力已不再被突出强调,是否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市场空间就成为决定拟上市医械企业能否顺利IPO的关键,明晰、高效、有钱景的业务模式则是医械企业成功IPO的关键。梳理我国现有上市医械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三种:聚焦多产品链组合模式、“药械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聚焦细分领域模式。

第一种,聚焦多产品链组合。典型代表:迈瑞医疗。该模式的优点是通过多产品链多领域组合布局,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同时积极扩展市场规模,尤其适用于产品线较多的大型医械企业。始终专注于医疗器械业务的迈瑞医疗,拥有三大产品线,分别为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体外诊断类、医学影像类,另外重点布局微创外科设备、兽用医疗器械、骨科等细分赛道。三大产品线基本满足医疗服务机构的系统解决方案,且覆盖高中低不同档次,有助于各层级市场的渗透,其中包括全国99%以上的三甲医院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

迈瑞医疗已成为国内医械行业的巨鳄,截至2022年8月8日总市值高达3658亿元。2021年其营业收入高达252.7亿元,同比增长20.18%;归母净利润为80.02亿元,同比增长20.19%;前述三大产品线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1.53亿元、84.49亿元、54.26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44.14%、33.43%、21.47%。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43亿元,同比增长20.1%;归母净利润21.05亿元,同比增长22.74%,在前些年主要经营指标高速增长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健康发展势头。

第二种,“药械一体化”融合发展。典型代表:乐普医疗。其主营业务主要覆盖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三个板块。由于打通了从医疗器械、药品到服务与健康管理全产业链环节,乐普形成了特有的板块协同竞争力。从业务构成看:医械方面,乐普以支架系统为主打产品,积极开发体外诊断、外科器械、人工智能器械等新品;药品主要分为集采心血管制剂、非集采心血管制剂、非心血管制剂和原料药四大类,形成专业聚焦、药品和器械双轮驱动发展的“药械一体化”新模式。

2021年乐普医疗总营业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32.61%;其中医疗器械收入6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57.22%,同比增长81.73%。截至2022年8月8日,总市值326亿元。

第三种,聚焦细分领域。典型代表:万孚生物。万孚生物专业从事快速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是第一家登陆创业板的POCT(即时检测)企业,依托所布局的免疫胶体金技术平台、免疫荧光技术平台、电化学技术平台等九大技术平台,形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炎症、传染病、毒检(药物滥用)、优生优育等检验领域丰富产品线,是国内POCT企业中技术平台最多、产品线最为丰富的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下游强化市场与渠道,上游布局产品与技术”的“万孚生态圈”。

2021年其营业收入33.61亿元,同比增长19.57%;归母净利润6.34亿元,同比增长0.04%。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达26.25亿元,同比增长276.87%;归母净利润9.04亿元,同比增长481.32%;不难计算,2022年一季度万孚生物的营收已经相当于2021年全年的78%,净利润更是一举超过2021全年。

聚焦细分领域,专注专业发展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竞争利器。我国医械企业在多个细分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甚至形成了产业集群。医疗设备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其次为高值医用耗材市场;排在第三的体外诊断(IVD)近年来以15%以上的增速快速成长,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聚焦IVD领域的国内企业也越来越多。


选准上市交易市场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国内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共有143家,其中2022年上半年新上市2家(科创板、创业板各1家)。从上市板块看,目前在主板上市55家、科创板44家、创业板42家、北京新三板2家;其中2021年主板上市11家、科创板21家、创业板4家、北京新三板1家。显然,科创板、主板以及创业板是国内医械类企业IPO的首选市场。

选择合适的交易市场,对准备上市的医疗器械类企业至关重要。这与国内现有交易市场的特点、定位等有关。根据国内不同交易板块的服务侧重,就目前来看,具备高科技含量的医械类企业更适合于科创板。6月10日发布的《指引》上市标准不要求企业盈利,甚至不要求企业有收入,只是在研发情况和估值水平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适用于处在发展早期、业绩不满足常规上市条件的研发型企业,无疑是为具备“硬科技”属性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量身定制,体现了科创板支持医疗器械“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使命。

科创板上市对医械类企业的诱惑还有很多。第一,科创板实行注册制,IPO难度要比实行核准制的深沪主板相对低,进度也快。第二,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市盈率高,市场估值更有吸引力,更能彰显企业价值。截至7月15日科创板平均市盈率44.98倍,科创板股票较发行价平均涨幅115%,这些指标都高于主板。第三,科创板流动性更强,能吸引更多市场资金,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与市场形象。8月10日IPO申购的国内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龙头联影医疗,就首选了科创板IPO。其发行定价109.88元/股,对应市盈率为77.69倍,远高于行业及可比公司平均静态市盈率水平;本次IPO拟募资124.8亿元,是年内A股第二大IPO,也是科创板开板以来第三大IPO项目。

可以预测,随着联影医疗上市,医疗器械板块投资热度有望进一步提振。


QQ图片20220817161051.jpg


不同交易板块服务侧重>>>


沪深主板

主要服务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重点支持相对成熟的企业融资发展、做优做强,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企业基础和盈利情况较好,市场流通股数相对较多,大部分都属于大盘股。在主板上市对公司的设立年限、股本规模、盈利能力等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


深市创业板

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拟上市企业应符合“创新、创造、创意”(三创)趋势,或者是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深度融合。


沪市科创板

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