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政策护航短缺药保供稳价

发布时间:2022-08-15 10:53:35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解决短缺药及集采中选品种市场供给难题。

8月9日,工信部办公厅、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药监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短缺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储备监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加强短缺药品和集采中选药品的生产储备监测工作,以提升相关药品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而不久前开展的第七批国家集采,也制定备供地区新规,以规避过去几轮集采曾出现的中选药品“断供”事件。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所医药研究室主任曹慧莉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四部门联合发文,彰显了国家层面保障药品稳定供应、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性,以及保障人民用药可及性的决心与行动。各部门将从各自职能出发,共同开展短缺药品和集采中选药品生产储备的监测工作,将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品种、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品种、国采中选药品三大清单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以便及时研判短缺药品和集采中选药品的短缺风险,提升相关药品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保障国采的顺利推进。

上下联动合力保供

根据《通知》,四部门将对1236个短缺药品及其生产企业、783个国家组织集采中选品种及其生产企业进行监测,同时公布了重点短缺药品储备企业,包括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其中,1236个短缺药分为制剂和原料药,包括“短缺药品监测品种及生产企业(制剂)”名单的980个产品、“短缺药品监测品种及生产企业(原料药)”名单涉及256个产品;“国家组织集采中选品种及生产企业”名单的783个产品囊括了前六批国采的绝大多数产品。

按照要求,每月10日前,短缺药品生产企业和集采中选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预警平台”,分别填报《医药工业企业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报表》《国家集中采购药品生产供应监测报表》;重点短缺药品储备企业通过“国家医药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填报《短缺药品库存数量统计表》。

事实上,对于短缺药的保供稳价,近年国家和地方持续完善多部门药品信息协同监测机制,多维度提升药品供应水平,加强重点药品的供应与监测。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近期工作》提到,根据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上报信息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重点核实了注射用硝普钠等5个药品的相关情况,指导地方积极应对。

2月底,江苏省发布《关于对氯解磷定注射液等13种药品实行省级定点储备采购供应的通知(苏卫药政〔2022〕1号)》,决定对氯解磷定注射液等13种药品实行省级储备供应。

在曹慧莉看来,做好短缺药品及国采中选药品监测的同时,原料、价格等因素引起药品短缺的根本原因仍应引起各方重视。

量身定制解决短缺

药品短缺成因复杂。既有生产性因素,如有些原料供应具有季节性特点(如鱼精蛋白),有些临床用量小且不稳定,企业不愿生产(如地高辛口服溶液),有些药品原料或制剂生产企业只有1~2家,一旦有问题就会出现暂时性短缺(如青霉胺);也有政策性因素,短缺药品大都是低价药和妇儿专科、急(抢)救药,目前对于这些药品生产的扶持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企业生产积极性有待提高。当然,也存在机制性因素,一些医疗机构采购使用低价药品的动力不足。此外,还有投机垄断性因素。个别药商控制原料、囤货不卖、哄抬价格,造成市场供应紧张。

“应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药品短缺问题量身定制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保障临床基本用药需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扈婧博士建议,对于厂家没有利润的短缺药,可以指定几家企业定点生产,国家给予补贴;对于供应链有问题的短缺药,要向产业链上游追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人为故意制造的短缺药,必须严厉打击,予以一定的处罚。

《医药经济报》记者留意到,此次发布的“短缺药品监测品种及生产企业(制剂)”中,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有17款药品入列,包括注射用乳酸依沙吖啶、甘露醇注射液、氯解磷定注射液等。华润双鹤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泓认为,对于短缺药品,重点在于如何保证药品的可及性,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利润。从药企角度来看,企业也并非仅靠某一个产品盈利。但无论是短缺药还是常规输液,都应尽量避免生产成本与售价倒挂,单纯依靠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介入。

今年初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亦提出,增强易短缺药供应保障能力。以基本药物、儿童药品、急抢救药品等为重点,完善易短缺药采购支付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品种及时纳入挂网采购,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动态调整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加强易短缺药生产及供应链监测预警,建立易短缺药品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发展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扩大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品种覆盖,深化供应链协作,推动重点品种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发展。

采访中,对于如何保障短缺药品及集采中选品种供需平衡,有专家建议,“应综合分析我国疾病谱变化、重点人群临床用药需求,合理界定临床必需药品短缺标准,避免在定点生产试点中政府定价过低,使企业药品生产陷入亏损。对有药品生产批号恢复短缺药生产的企业,应该对其停产原因、恢复生产的难处进行摸排,以解后顾之忧。相信随着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家短缺药品和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的供应,都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