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撤离互联网 奔向“新前沿”

发布时间:2022-08-01 13:40:02作者:逄增志来源:医药经济报

从投资“巨无霸”们的偏好转向,到上半年中国VC/PE热门赛道,再到近期“孤勇者”的大并购,敏锐的投资人可以发现这样的趋势:以往分外青睐互联网的热钱,正在加速从互联网领域退出,并涌入与大数据、AI、信息技术等交叉的“新前沿”领域。


QQ图片20220801133836.jpg


巨鳄的投资嗅觉


在中国资本市场,红杉资本是一路领跑的急先锋,也是无法回避的“巨无霸”,其一举一动对投行界、资本市场以及实体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来,相较于传统热点的电信、媒体和科技行业(Telecommunications,Media,Technology,TMT行业),红杉资本明显加速了对生物技术领域的布局:2021年7月领投合成生物技术公司恩和生物;2021年9月持股8.62%的AI医疗企业数坤科技在香港上市;2022年1月领投骨科医疗器械公司博志生物A轮融资……

笔者认为,红杉资本如此密集坚决地投资,甚至大跨度转变投向与风格,是因为前瞻性地察觉出了变化。

相应的,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也对生命科学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美团创始人王兴等互联网大咖都开始研究生命科学方面相关知识,频繁与科学家、医生交流。

尤其是在信息科技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大咖们看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所谓“新前沿”,就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大数据、AI、云计算等新科技场景化、实用化的快速发展,与生物技术等现实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并随之落地,“科技改变生活”相关方向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

2021年以来,涌现出许多新商业模式与创新业态,如AI医疗、癌症早筛、3D打印、生命科学、健康服务等。在近期毕马威评选的50家创新中国生物科技参选企业中,涵盖了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抗体偶联小分子药物、纳米抗体平台、融合蛋白、siRNA药物等。

这些新商业模式与新业态经过资本的不断注入、催生和培育,都有可能发展为新的细分赛道。嗅觉灵敏的投资人与时俱进,衍生出新的投资逻辑。


热情没变需求变


据投中研究院2022年7月最新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VC/PE市场投资数量3792起,同比小幅提升,环比下降近五成;市场交易规模共计803亿美元,同比下降17%,反映出受疫情等影响募投活跃度降低;投资规模则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大批基金主要流向前景稳妥的优质项目,IT及信息化、制造业、医疗健康等行业分居前三位,以往火爆的互联网行业退居第6位,退潮迹象明显;有1645家投资主体参与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热门赛道融资,其中包含229家TOP250机构参与;红杉中国、高瓴创投、深创投等知名头部机构更青睐于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及芯片领域相关项目。

IT及信息化、制造业、医疗健康等前三大热门行业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需求经济”与国计民生相结合,三大热门行业分别对应不同的需求:IT及信息化是国家支柱产业进步升级的需求,制造业代表加强国家实力与地位,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需求;至于医疗健康,一方面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健康中国梦”的实现程度。而区块链、互联网等高科技需求在近两年位次有所后移,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只不过及时捕捉到这些细微变化并做出了“应激反应”。

可见,资本仍以逐利为本性、以利益最大化增值为目标,坚定地彰显着这种本能,制造或追逐着投资风口与热点。追涨杀跌的背后,资本没变,商业规则也没变,改变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基于需求的行业环境——资本不过是捕捉并全力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已。


最大推力是政策


投资政策和行业环境都在悄悄转向,表现在市场上就是生物技术、信息科技与大数据、AI等深刻交叉的“新医药股”估值提升并获得热钱追捧,境内外资本市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欢迎“新医药股”上市或二次上市。主流资本市场作为平台背书,让逃离互联网的各路资金吃了“定心丸”。

投资政策方面,港交所和科创板是最大引擎。

港交所2018年4月发布的新上市规则,做出了三项主要修订:1.允许未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技术公司上市,针对没有收入的生物技术公司;2.允许不同表决权的公司上市,即不同表决权的公司同一股份上市;3.为内地和寻求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的国际企业建立新的方便的二次上市渠道。

这一上市规则的改变被称为港交所“24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也被视为主流资本市场向生物科技公司伸出“橄榄枝”。仅仅7天后,主研抗病毒、癌症和脂肪肝三大疾病领域的歌礼生物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并成为第一家利用新规则赴港上市的尚未盈利的中国大陆生物科技公司;随后,百济神州、华颂、信达等公司纷纷赴港上市。

国内专门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的科创板则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被认为专门为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定制。2022年6月,上交所进一步明确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7月20日,共计34家企业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其中18家已发行。

政策是最大推动力,而上市规则是资本的风向标。随着上市规则改变与进一步完善,大量风投资本涌入生物医药创新领域。截至2022年7月20日收盘,科创板已有43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5.76万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为科创板上市公司数前三行业,分别达162家、92家、76家,科创板也成为生物医药公司在美国、中国香港之外的全球主要上市地。

行业环境方面,药品集采也有了新变化。从近日结束的第七批国采看,以价换量显效,资本情绪开始反转。此外,7月13日北京医保局发布了对满足条件的新药新技术实行CHS-DRG范围外的据实支付新政,对创新药的发展是一大利好,引发资本高度关注。


孤勇者引领未来


在投资人眼里,世界的未来是由商业巨头引领的,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眼光、非凡意识和领导力的“孤勇者”企业与企业家。亚马逊或许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2年7月21日,亚马逊宣布将以39亿美元总价收购初级保健技术提供商One Medical,一举创造了亚马逊史上最大笔的医疗收购,展示了亚马逊继续进军医疗健康领域的野心。

据了解,One Medical是一家美国会员制初级保健公司,运营精品初级保健实践网络并提供一系列远程医疗服务。针对美国医疗领域“预约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环境嘈杂、费用昂贵”的常见痛点与积弊,One Medical会员可随时随地预约医生,还可通过官网或移动APP获得全天候虚拟护理。目前One Medical已发展到运营25个市场、188个医疗办公室,拥有会员76.7万人,8000多家企业作为B2B2C客户。

实际上,亚马逊多年来一直在耕耘健康领域,2018年以7.5亿美元收购了在线药店PillPack,两年后推出了亚马逊药房。亚马逊也一直在投资一项名为Amazon Care的远程医疗服务。

业界关注:世界电商巨头亚马逊未来会否成为一家跨界融合的医疗健康企业? 当资本从互联网向生物技术领域转移,在给生物医药业带来充沛资金与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资源,对整个医疗健康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是极大利好。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