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CXO全球化扩产大步向前

发布时间:2022-07-28 13:37:48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连日来,CXO行业龙头企业海外布局、建基地扩产动作不断。7月19日,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同时宣布将在新加坡建设新基地。7月18日,三星生物宣布与仁川自由经济区签署土地购买协议以支持其第二个生物园区的建设。

随着创新药研发成本持续上升、研发难度增加,药品上市后销售竞争激烈,投资回报率下降,CXO逐渐成为药企研发生产优解之一。如今,搭建CXO一体化服务平台、全球化布局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

全球化布局比拼产能

药明康德计划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并预计在未来十年累计投资约合14.3亿美元用于新基地的建设,计划建造先进的实验室和设施。药明生物则宣布计划未来十年内投资14亿美元在新加坡建设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拓展生物药发现、开发和大规模原液及制剂生产的能力和规模。药明生物称,此项在新加坡的投资计划是继中国、爱尔兰、德国和美国投资之后的重要一步,CRDMO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巩固“全球双厂”战略,降低单厂风险。

对于第二个生物园区,三星生物表示,将比公司目前的园区大30%。该计划希望将三星生物打造为全球生物药CDMO领域的跨国巨头。近年来,三星生物大举推进扩张计划,1号、2号和3号工厂已投入运转,4号工厂正在建设中,5号和6号工厂正在绘制。2023年4号工厂全面建成后,三星生物预计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物药产能(约61.8万升)。

在业界看来,目前全球范围内生物药原液产能,尤其是制剂产能面临短缺。受益于全球生物药创新大潮,CXO全球化布局、扩产是为了未来。CXO业务增长,产能是关键,有望提高客户黏性,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利润。

华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伟平认为,“大型CXO企业出于供应链安全考量,会在中国、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地区进行分散布局。由于新加坡在生物医药制造领域有很好的积淀,很多国际大药企都在那里设有生产基地,且高端制造劳动力充沛,IP保护可靠性强,成为医药投资热门地区。”

某资本合伙人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中国的原料药在全球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凭借中国化工制造优势,借助中国工程师红利,也传递到CDMO行业。不过,这个赛道毕竟不是主赛道,由于是给创新做配套,到一定程度后,它的发展空间肯定是全球化。临床CRO的困境和难点也在于国际化,看能否帮助中国新药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如果能走向国际化,市场容量是非常大的。

警惕“增收不增利”风险

不过,这些龙头企业在提高产能、加大竞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增收不增利”风险。近日,康龙化成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相比其营收预计40%左右的同比增速,其净利润的同比增幅预计只有0%~8%。由于预告业绩不及预期,股价不断下挫。

业内分析,追逐“一体化CXO服务平台”、大手笔扩张是业绩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自A+H两地上市后,康龙化成开启了更全面的全球化战略,收购交易接二连三:2020年收购美国CRO公司Absorption Systems;2021年宣布收购艾伯维在英国的生物药工厂Allergan Biologics;今年1月收购英国的原料药生产基地Aesica Pharmaceuticals;5月又宣布收购安凯益博和美国Noramco的原料药生产基地。此前公司通过自建、收购方式布局的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尚未盈利,今年又将实验生物饲养、繁殖企业列为新一轮收购对象。

对于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上的差距,康龙化成表示,为完善公司全流程一体化和全球化战略发展目标,持续推动新业务的布局和发展并完成多家境外公司的并购,新业务尚在整合和投入阶段,利润率相对较低;2022年上半年疫情对国内的临床研发服务有一定影响;公司海外运营成本还因欧美通货膨胀有所提高。

另值得关注的是,睿智医药年报显示,2021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02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第12个年度首次亏损。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此前作价23.82亿元收购的资产业绩变脸,商誉减值近3.7亿元。

虽然一些CXO企业业绩不及预期,但在业内看来,深耕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头部公司仍具有投资价值。浦银国际研报提到,在需求端,虽然国内生物医药融资环境转冷、海外尚存不确定性,但海外大药企和生物科技公司仍有较强意愿继续在研发上投入资金。这意味着,国内龙头CXO更有机会抢夺市场份额,海外业务贡献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有望维持高位。

博腾股份高级副总经理喻咏梅则认为,“制药行业的模式一直在变革重构,CDMO意味着药企不用投资大工厂,工厂也不会面临长期利用率低的情况,通过更精细化地分工,快速地做好研发、生产、质量等环节,资源投入实现最大化社会效益。而且CDMO不仅是生产,还包括数字化、智能化应用,非常丰富和多元化。

“对于CDMO企业一体化发展趋势,企业至少要在某个链条上做得比较全,例如我们就选择在小分子药物合成链条上端到端打通,从业务逻辑性上看,客户和项目黏度以及知识积累会更好。”叶伟平表示,扩大到CMC领域,具有整体统一的能力,可减少客户多头管理。不过,如果跨专业领域太大,可能会带来一体化收益与内部效率互相抵消,而且具有一体化能力并不代表能够整合好平台,给客户带来好的服务体验。未来,归根到底还是比拼企业管理能力,能否不断适应新情况,包括适应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系统整合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