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高管离职掀动鲶鱼效应

发布时间:2022-07-25 14:09:06作者:逄增志来源:医药经济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医药行业HR的风向标,药企高管的离职与履新备受业内关注,敏感人士更能从药企高管频繁离职的表象洞察行业与相关企业的动向。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我国医药行业共有150位高管离职,涉及跨国药企、本土Biotech、传统药企、互联网医疗企业等;在高管履新方面,上半年有213项人事任命。如此之多的药企高管离职与履新,必然给当事企业带来或大或小的波动和影响,给行业增添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离职后去向多元


对上半年150位药企高管的离职原因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有四成以上明确是“个人原因”离职,居第二的则是工作调整或变动,其他较多的原因还有“寻求外部发展机会”等。

与以往比较,如今药企高管离职后去向更多样化,既有以前多见的由跨国药企向本土药企流动,也有本土药企高管向跨国公司流动,还有本土公司/跨国公司的高管向本土公司/跨国公司甚至是老东家回流。而无论是离职还是履新,绝大部分都还在生物医药行业这个圈子里流动,非医药医疗行业的业外高管空降到药企的极少。

跨国药企高管离职进入中国本土企业、实现成功转身的最知名案例之一,当属2018年吴晓滨从服务了15年的辉瑞离职转战百济神州。吴晓滨曾是担任跨国药企中国区本土掌门的国内第一人,其离职加盟百济神州被视为开启了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针对高端人才的“抢人大战元年”。目前,百济神州已成为全球首家在纳斯达克、港交所、上交所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创新型生物医药旗舰企业。


抢人大战引思考


药企高管高频离职甚至引发“抢人大战”,至少说明了三个值得业内思考的问题:

一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处在多变期,生物药企大多处在转型期,行业压力不断增加,企业指标完成难度越来越高。在公开的药企高管离职原因里,个人原因、工作调整变动、寻求外部发展机会等其实都是表面之辞,更深层的原因是不得不正视的行业压力、传导到企业端的业绩增长压力——这是导致离职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在生物医药行业陷入调整期的背景下,练好内功、提高竞争力,既能安度并调整低迷期、避免业绩与估值“戴维斯双杀”,也为行业复苏做充分准备。练好内功的重要必修课就是储备好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

三是,恰逢跨国药企战略转向开始新布局,本土药企战略转型升级并高质量发展,高素质、高层次甚至高技能人才竞争才是王道。对身处主场且处于紧追阶段的本土药企来说,行业变化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定要牢牢抓住。

药企高管层面的“抢人大战”主要围绕“三条战线”展开:

1.跨国公司本土化。新医改向纵深挺进,药品集采成果获得各界认可,倒逼跨国药企加快人才本土化以分享新医改成果。

2.本土公司国际化。国内药企发展越来越好,有实力有能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包括从跨国药企“挖人”。

3.行业创新化。适逢向高端仿制药、创新药的转型期,竞争加剧,药企生存压力变大,但机会、发展空间与潜力等相应增多,凸显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创新药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将长期存在。


对公司影响几何


150位离职高管中,片仔癀、百济神州、京东健康、阿斯利康等知名医药企业的离职高管数量最多,分别是6位、5位、5位、5位。多名高管离职往往与当事企业的机制改革、机构变动、经营变化等情况直接或间接相关。

以阿斯利康为例。自2021年6月起,阿斯利康就有高管接续离任,有知情人士称这与其调整业务板块、组织架构等有关。呼吸、消化一直是阿斯利康专注深耕的两个领域,但重磅产品布地奈德吸入剂、艾司奥美拉唑注射剂均未能成功纳入集采,两个产品的中国市占率断崖式下降,而这是连续多年稳居跨国药企中国市场前排的阿斯利康意料之外的。阿斯利康2月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中国区总营收由2020年的13.62亿美元降至13.12亿美元,为近五年来业绩首次下降。为恢复中国市场经营与地位,阿斯利康苦寻改变方向,包括合并呼吸、消化两大事业部最终形成中国区四大业务架构等。阿斯利康断臂求生必然付出很大代价,包括触及部分人员切身利益、企业理念与本人发生矛盾等。

对上市公司来说,董事、监事以及重要高管离职须按要求对外发布公告。常见的此类公告表述高度一致:该高管离职(或辞职)不会影响董事会以及公司的正常运作,也不会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等等。离职高管最多的4家上市公司中,7月19日收盘价比年初开盘价高出或基本持平的是阿斯利康、京东健康,国内2家上市药企的股价则都出现了大幅下跌。资本市场的共识是:国企高管甚至董事长更迭对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一般较小,但民营上市企业董事长或重要高管离职可能对上市公司产生较大影响。


能否迸发新活力


高管离职多为主动的,其去向一般在离职的同时或不久后得到明确。但是,有一种离职往往是被动的,应引起业内重视,即一些药企由于成本攀升、竞争加剧等原因剥离非核心业务、裁撤部门或机构的同时大面积裁员。7月5日,诺华表示为节省成本计划减员8000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的7%,其中诺华瑞士总部将裁员1400个,占瑞士总雇员数的12%;诺华希望到2024年每年至少节省10亿美元,还计划2022年年底对旗下仿制药业务部门山德士剥离或出售,到那时必然伴随大量裁员。

本土药企近年来大面积裁员,主要是受药品集采等影响,不得不改革经营模式,其中包括压缩销售部门或裁撤销售团队。同花顺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442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共有116家药企进行过相关裁员,占比26.24%,裁员总人数近4万,其中东阳光、恒瑞医药、以岭药业等裁员达数千人之多。

而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在行业基本稳定、相关企业团队稳定的前提下,包括高管离职在内的适当人才流动是件好事。一方面,人才流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离职后履新高管能够发挥“鲶鱼效应”,激活团队并促使整个行业活力迸发创新涌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