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谈判药落地遇综合大考

发布时间:2022-07-11 10:43:35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正式公布,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进入新阶段。按照国家医保局最新安排,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程序仍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竞价、公布结果5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申报阶段,如进展顺利,将于11月份公布结果,明年1月1日落地执行。

为了加速国谈药品落地,近年来各方不断努力。在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省市亦发布政策,加大国谈高值新药的患者可及性。

统计显示,2021年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新增药品中,有25个药品来自跨国药企,剔除尚未商业化上市的药品、治疗领域较特殊的药品(如造影剂)后有22个药品,包括8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品、7个肿瘤药品、4个罕见病药品、3个慢性传染性疾病药品。

截至目前,2021年国谈药品落地执行已满半年,这些药品落地情况如何?如何打通患者用药“最后一公里”?


慢病和肿瘤药进院率高


据各方反馈,在政策的推动下,2021年国谈药品落地较往年更快,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奥妥珠单抗注射液、依洛尤单抗注射液等第一时间惠及患者,但从产品进院率看,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RDPAC市场准入部门高级总监李京帅介绍,从2021年谈判新增跨国药企产品在医疗机构配备情况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22个产品进院数量在7~390家不等。其中,有40%的药品进院数量在100~200家,36%在100家以下,仅23%超过200家。

从比例看,22个谈判新增跨国药企产品在全国三级医院配备的平均值为4.1%,且不同治疗领域药品配备医院数量差异明显。数据显示,配备医院数量最多的2种药品(分别为390家和345家)均为肿瘤用药,配备数量最少的3种药品(分别为29家、14家、7家)均为罕见病用药。

鉴于慢性病患者具有长期用药需求,且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地域分布广泛,8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品均覆盖20多个省份,进院率平均达22.6%;7个肿瘤药品大多已覆盖超过20个省份,进院率平均达30.4%,排除临采情形,5种药品进院率平均达20.2%,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品接近。3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药品进院率平均为33.7%,覆盖省份数在19个以上,其中1款药品实现全覆盖。由于罕见病诊疗资源和患者数量均较少,罕见病药品进院率亦明显低于其他类别药品,平均为18%,部分药品城市覆盖面最低仅4个。

“总体上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肿瘤药品配备医院数量较多,慢性传染性疾病药品次之,罕见病药品最少,可及性有待进一步改善。”李京帅认为。

另从不同剂型药品在医院的配备进度看,口服及外用药品的配备进度明显高于注射用药品。


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为了有效推进谈判药品加速落地,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经验。

比如,江苏省医保局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在新版目录公布后1个月内召开国谈药品进院专题药事会。通过制定时限要求医疗机构召开谈判药品专题药事会,进行跟进监督。又如,浙江省医保局要求三甲公立综合医院国谈药品品种配备率不低于30%,三级公立专科医院不低于相应专科国谈药品品种的30%,从而对谈判药品配备情况设置量化指标并开展考核。再有,云南省医保局组织昆明14家指定医院根据其功能定位,申报拟配备的药品,从而压实医疗机构配备主体责任。此外,江苏省对谈判药品实施“单行支付”政策,对纳入单独支付的谈判药品,不纳入医院医保总额控制范围等。

在辉瑞中国区副总裁钱云看来,过去一年,国家和各地大力推动国谈药落地,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产品价值和服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但有些产品使用人群较小,从医院角度看,更愿意选择临床用量大的产品。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加速国谈药品进院?除了外部力量助推,亦需提升医院、药店的内驱力,通过建立满足供需双方利益的共赢机制,打通国谈药进院‘最后一公里’。”

此外,钱云提到,期待国家医保部门和卫健部门更好地协同,使得医院的管理措施与国谈药落地措施相互协同,进一步提升医院对国谈药进院的内驱动力。


直面临床治疗“堵点”


“对于国谈药品落地问题,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对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药剂科主任钟明康分析道,在药监角度,国谈药属于创新药,但在医学治疗角度,很多国谈药品缺乏不可取代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药品。钟明康直言,“对于正在使用这些药品的患者来说,这些药品通过国谈进入医保,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费用。好的药品是为患者服务的重要工具,然而,很多肿瘤新药只是临床二线、三线用药,为可替代药品。这是国谈药品落地最大阻碍之一。”

一般来讲,一家大型医院的西药品种数量不超过1200个,其出发点在于不主张医院品种太多、用药量太大。钟明康指出,一家医院的医疗水平不是以用量、品种多少决定的,而在于治愈疾病的手段。“如果国谈药品没有进院,其原因也可能是该院用药水平尚不足,如果用药后出现安全问题,将产生沉重的医疗负担。”

对此,国家药物与卫生技术综合评估中心副主任赵琨认为,国谈药品落地还需要根据用药风险进行分类,不可忽视药事管理等问题。赵琨举例,“去年医保谈判时备受关注的诺西那生纳注射液,通过灵魂砍价最终大幅让利,但该药为鞘内注射。用药时,需要医院提供单独无菌的用药空间,才能为患者进行鞘内注射,这对医院技术、医院用房等配套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赵琨强调,国谈药品并不是每家医院必进的药品,每一家临床医疗机构都应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进药。毋庸置疑,对于那些能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需要、填补临床空白、延缓疾病进展的药品,医院即使通过临采的方式也可将其引进临床。对于临床价值不高的药品,即使以创新药获批,若医院已经有与其价值同等、甚至临床价值可替换的药品,那么该药就没有进院的必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