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挣脱浮沙上的繁荣

发布时间:2022-07-04 10:02:33作者:涂宏钢来源:医药经济报

6月28日,据相关报道,诺华计划裁员多达8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其中包括在瑞士的多达1400个职位。受行业震荡等因素影响,多家跨国药企发布减员消息。反观国内,形势也非常严峻。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过去一年442家医药上市公司中,有116家药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调整,人员缩减总数达3.965万人。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一个大周期更替的现象:繁荣-泡沫-下行-谷底-逆转,被裹挟着向前,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叠加目前经济下行的风险,将进一步影响医疗预算和医保基金。药品集采、一致性评价等多项政策落地,产业结构调整,人力成本变化和医保基金严格管理等,都加剧了这种趋势。

跨国药企架构优化

今年以来,除了裁员频发以外,架构重组也是企业经营承压的重要表现。拜耳中国宣布新的架构调整,成立肿瘤事业部,合并心血管和糖尿病更名为代谢治疗领域。诺华对多个业务部门进行整合,合并制药和肿瘤业务部门为一个创新药物部门。今年2月,GSK宣布分拆旗下消费健康业务,并作为全新独立的消费者保健公司上市,新公司命名为Haleon。同月,阿斯利康中国也进行了架构调整,合并呼吸及自体免疫事业部、消化与呼吸雾化事业部,成立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

降价控费下的选择

2021年是国家及地方集采频次很高,降价控费压力强于历年。集采品种从此前单一仿制药拓展到胰岛素生物药、冠脉支架和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降价幅度均达到50%以上。

国家带量采购常态化大幅压缩药企利润空间。对于未进局的药企,需要削减支出;对于中选药企,因为市场得到保障,销售岗位也相应失去作用,最终面临团队调整。

也有企业招兵买马

根据Choice数据,2021年,16家公司增员超过2000人,35家公司增员超过1000人,主要是CRO/CMO、医药流通及零售药房、新冠检测、疫苗等企业。其中,CXO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尤为令人瞩目。外资临床研发团队逐步离开中国市场,内资CXO公司业务需求量增加,而且头部CXO公司的业务量稳定。

药明康德是过去一年员工扩招规模最大的医药上市企业。2021年,药明康德的员工数量较2020年激增了8501人,员工总数因此达到34912人。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的员工总数也增加超过1000人。规模相对较小的CXO企业,如昭衍新药、美迪西新增员工人数也达到数百人,员工总数规模较2020年扩大超过40%。

但是,产业链发展有滞后传导的特点,随着资本市场情况变化和大批创新药企业遭遇产品审批、准入、定价和国谈,CXO们也需要提前准备以应对变化。

走向新一轮大周期

剧烈的行业变革浪潮中,大小药企只能选择用战略重组方式提效降本,包括砍管线、裁员、重构组织架构等。目前,销售人员和生产人员是主要的优化类别。未来医药代表不会消失,创新药仍然需要医药代表进行推广,但从业门槛会相应提高,对从业者专业和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注重合规性和学术性。

从各大药企裁员的动机来看,主要还是成本结构、产品管线和外部竞争的加剧导致,疫情只是加速了过程,却不是核心原因。特别是当前医改政策还在持续推进,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这时候,企业削减成本、优化结构、聚焦优势业务也在意料之中。

裁员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之举,只是一种结果或手段而非原因,背后是药企在进行艰难转型和新价值的探索。不过,丝毫不用悲观,整个行业仍会继续成长,一批企业将会脱颖而出、发展壮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