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试验药品GMP规范路径

发布时间:2022-06-13 10:38:10作者:戴绪霖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临床试验用药品附录(试行)》,作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配套文件,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正式从原则、质量管理、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物料管理、文件管理、制备管理、质量控制、放行、发运、投诉与召回、收回与销毁等方面规范了临床试验用药品。


借鉴国际经验

 

从国内法规规范的发展历程来看,2002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35号)规定:“临床研究用药物,应当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的车间制备。制备过程应当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200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保留了此项要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20年第57号公告)也规定了“试验药物的制备应当符合临床试验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相关要求”。

不同于已上市药品的生产,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已上市药品的很多GMP做法在临床试验用药品中无法实施,所以行业内的很多专家经常将临床试验药品的GMP称为GMP-Like,但什么是Like、Like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说法。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和WHO都出台过相关规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应该说,我国的《临床试验用药品附录(试行)》同EU GMP附录13即《临床试验用药》较为接近。


试验用药品特征


笔者认为,临床试验用药品的主要特征包括:


1.生产的目的不同

已上市药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充分验证,生产的目的在于提供稳定、均一的产品,以解决临床用药需求。其GMP实施要点在于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重复生产出质量一致的产品。

而临床试验用药品,制备目的在于:在保护临床受试者权益的前提下,保障临床试验的质量;在获得有效的风险/效益数据的同时,确保商业化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临床试验批一致。


2.变更控制要求不同

已上市阶段,处方工艺和质量控制策略已经相对固定,变更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变更导致不良后果。而临床试验阶段,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处方工艺和质量控制策略依然处于完善阶段,变更属于其固有的特征(Q10),变更控制应与研发阶段一致,目的除了保护受试者外,更重要的是获得工艺和产品知识。

也就是说,已上市阶段产品批间质量应该一致;而在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处方工艺、质量标准和物料质量要求往往会发生变化,批间质量存在差异很正常,比如临床试验Ⅰ期可能采用胶囊剂进行试验,而到了临床试验Ⅱ期采用片剂形式,只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讲清楚这种差异及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影响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价,这种差异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3.工艺验证要求不同

已上市药品包括已上市药品作为试验药物时,如已上市药品增加适应症、增加适用人群,应完成工艺验证,即FDA工艺验证指南所称的工艺验证第二阶段,证明企业工艺的可行性后生产。新药早期临床研究阶段,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之间的关联性还不能完全确定,应基于已掌握的产品和工艺知识,通过适当的设备确认、过程监控和测试来保障受试者的用药安全,并能够积累足够的工艺知识,保证商业化生产后能生产出同临床试验批质量一致的产品。

对于无菌产品来说,无菌保证水平应与已上市药品相当;对于生物来源的临床试验用药品,应当对病毒灭活/去除进行效果确证。


4.共线生产风险更高

早期研发开发阶段缺少对临床试验用药品毒性的全面了解,很难确定共线生产对其他产品的影响,因此必须谨慎采用共线生产的方式生产临床试验用药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备过程中污染与交叉污染的风险。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如对试验药物毒性、药理活性等的认识不充分,试验药物的制备宜使用专用或独立的设施、设备。


5.混淆、差错的风险更高

临床试验设计的多样性对生产、包装与贴签提出更多要求。双盲试验的临床试验用药品制备包装设计既不能引起破盲,又要确保可追溯以满足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揭盲,还要提醒 “仅用于临床试验”“远离儿童接触”等。


6.稳定性数据往往不足

临床试验用药品,包括试验药物、安慰剂和对照药品稳定性数据往往不足,通常是边试验边进行稳定性考察,产品复验期有可能随着试验的进行而延长。

在设盲试验中,使用不同的内包装材料重新包装对照药品时,新包装材料的性能不能低于原包装材料,密封性、防潮性等保护效果不应更差。重新包装的对照药品使用期限不能长于原包装的有效期。


兼顾规范与科学


药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范性。但在整个药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活动目标是不同的。在临床试验阶段,研发活动的目标是设计产品及其生产工艺,使其能够始终如一地提供预定性能,并满足患者、医护人员、监管机构和内部客户的需求(Q10),保证临床试验质量,获得可靠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产品知识和工艺知识获取是其主要目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临床受试者安全。

这一阶段,变更是其固有的属性,处方工艺、质量标准等经常发生变化,特别是临床试验早期,标准化的内容相对较少,科学的内容相对较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随着工艺知识和产品知识的增加,临床安全性有效性与产品质量属性,以及工艺参数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的知识开始沉淀和固定下来,形成固定的规范。

总之,临床试验阶段是一个从项目管理逐渐向标准化管理过渡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在商业化生产阶段,GMP规范的要求需要完全落实,临床试验阶段则在最大限度保障受试者安全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灵活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