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恒瑞与复星 跻身全球研发线25强

发布时间:2022-06-02 11:22:06作者:本报研究策划中心综合整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年来,转型升级、强化创新成为国内制药行业的主旋律,新药研发如火如荼,创新药企不断涌现。如今,在全球药物研发的版图上,中国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尤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全球研发线Top25企业中,恒瑞医药与复星医药成为中国“双子星”。

中国成药研新热土

源源不断加入的新生力量推动着全球药物研发线扩张。2021年,全球新增了1042家药物研发企业(指拥有在研药物项目的制药公司,下同),考虑到因超一年未报告新研发进展而被剔除(主要因素可能有企业被收购、被注销、研发失败等)的725家企业,截至2022年1月,全球药物研发企业5416家(近两成为新进入企业),同比增长6.2%(增加317家),略高于去年同期的该数值(5.9%)。

尽管全球药物研发企业地理分布依旧保持原有格局,但中国成为药物研发企业新热土的趋势愈发凸显。截至2022年1月,设有总部的药物研发企业数量从去年同期的522家增至792家(同比增长43.3%),在全球的比重提升了3个百分点(从2021年的9%上升至2022年的12%)。与此同时,拥有最多药物研发企业的美国在全球的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至44.0%;欧洲(除德国、法国之外)的药物研发企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

对于在研药物在全球研发线中的占比,美国以53.4%高居榜首,中国以20.8%位列第二。总体来看,在研药物数量超过1000个的国家/地区有29个,主要集中于中欧与东欧。

“双子星”进入头部

作为推动中国药物研发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努力,本土药企的研发线规模开始显著扩张。2020年,总部位于香港的李氏大药厂在Top25榜单中位居第21位,成为首个入榜的中国企业,不过一年后中国药企再度缺席,到了2022年,恒瑞医药与复星医药携手入榜,首次跻身全球研发线Top25。更亮眼的还有其研发管线的扩张速度:截至今年1月,恒瑞医药在研药物数量为89个,较去年同期大增71.2%,这也令其排名从去年的第37位升至今年的第16位;复星医药的研发管线扩张则更为显著,其在研药物数量达到68个,较去年同期飙升127%,全球排名由43升至23。

另值得一提的是,百济神州距进入全球研发线Top 25榜单只差“临门一脚”,目前排在第26位,而该企业在罕见病药物的在研数量上已位列全球第19名。

随着本土传统药企加速转型,创新生物技术公司迈向商业化,未来全球药物研发线上的中国力量将进一步彰显。

关注<<<

第一阵营稳中布局

从2022年全球研发线Top25药企榜单来看,前15名均是2021年的“老面孔”,榜首的诺华更是连续6年蝉联第一,该公司的自研药物数量同样领衔。总体来看,全球药企研发实力格局相当稳定。不过,头部企业仍有一些特点值得关注。

巨头研发线扩张放缓

与全球研发线持续扩张的态势不同,不少头部企业研发线都出现了收缩。2022年,研发线Top25企业中过半企业的在研药物数量有所减少,合计的占比由2021年的9.4%降至8.5%,已不到十年前的一半。Top10企业在研药物数量占比创下新低,仅有4.63%(2021年为5.27%)。Top5企业中罗氏减少得最多;Top10企业中仅3家企业的在研药物数量有所增加,阿斯利康凭借增加4个在研药物就连升3位,排至第6。

与此同时,小型企业在全球研发线所占比重也呈下滑趋势。中型企业成为当前全球研发线扩张的主要力量。

大型药企布局多元

虽然头部企业在推动全球研发线规模扩大上已渐失存在感,但其研发布局的多元化仍走在前列,毕竟小型企业通常只倾向专注于少数几个领域。研发线Top10企业中有8家在14个治疗领域(消化及代谢、抗肿瘤、抗感染、抗寄生虫、血液及凝血、心血管疾病、皮肤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激素、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与感官系统)均有在研药物,仅礼来未布局抗寄生虫药,默沙东未布局激素类药物。

在单一治疗领域的聚焦度上,BMS首屈一指,其168个在研药物中多达136个涉及抗肿瘤适应症(占比81%)。事实上,抗肿瘤领域一直是头部企业研发布局最大的板块,研发线十强药企中只有礼来的消化及代谢微弱领先于抗肿瘤。

新冠管线辉瑞领衔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相关的药物研发成为医药行业的一大热点,行动迅速的企业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目前,新冠研发线由辉瑞领衔,截至2022年1月,已有11个在研药物,较2021年同期增加了7个。新冠疫苗及口服药所带来的巨量收入,进一步快速推进该公司相关的研发布局。

总体来看,研发线Top10企业中除了默沙东与武田,新冠在研药物均有所增加。其中,BMS布局了最多的新冠治疗药物,辉瑞布局了最多的新冠预防药物(主要是疫苗),诺华布局了最多的新冠肺炎并发症治疗药物(主要针对抗炎)。虽然默沙东收缩了新冠研发线,但从整个抗感染领域来看,其研发线占比是十强药企中最高的,在该领域有56个在研药物。

罕见病关注诺华居首

近年来,罕见病药物研发日益受到重视。截至2022年1月,有6080个在研药物针对罕见病进行开发(去年同期为5608个),在全球研发线中的占比已超三成,涉及病种达到677个。

目前,罕见病也成了头部药企的重点布局领域,从2022年罕见病研发线Top20来看,研发线十强药企中有9家上榜,且集中分布在前11位。诺华罕见病在研药物数量同样居于首位,但从罕见病药在研发线中的占比来看,由小型企业Shape Therapeutics以69.8%领衔。上述榜单中,罕见病药研发线占比最低的是礼来,仅有28.2%。

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从近十年每年新启动的临床试验来看,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数量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呈稳步增长态势。

追问<<<

巨头为何收缩研发线?

近两年来,超级并购未再上演,制药巨头的交易多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补强型收购。

以2021年为例,诺华7.7亿美元收购了专注于开发改善患者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Cadent Therapeutics,双方在抗药性抑郁症产品上建立了联盟;辉瑞以22.6亿美元收购了专注于靶点CD47研发的领军公司Trillium Therapeutics;礼来10亿美元收购了生物技术公司Protomer Technologies,获得Protomer实验性葡萄糖反应性胰岛素的药物资产,以期缩小与诺和诺德的差距。

阿斯利康在研药物数量微增则主要得益于其以约390亿美元收购亚力兄制药(Alexion Pharmaceuticals),获得其创新的补体生物学平台和强大的管线,亚力兄除了拥有2款2020年销售总额达51.4亿美元的C5抑制剂外,还有2款罕见病药物Kanuma(sebelipase alfa)和Strensiq(asfotase alfa)以及10多个涵盖多个疾病领域的管线资产,使得阿斯利康在免疫学领域的科学地位进一步增强;在研药物数量同样增加的赛诺菲,在并购活动上更加活跃,共收购了6家企业(Kymab、Tidal Therapeutics、Kiadis Pharma、Translate Bio、Kadmon Holdings与Origimm),公布的收购总金额达72.7亿美元,使得赛诺菲在mRNA技术和细胞技术上优势加强。默沙东虽然也以165.3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4家企业(OncoImmune、Pandion Therapeutics、VelosBio与Acceleron Pharma),但仍改变不了其在研药物数量减少的情况。而十强中的罗氏、武田制药、BMS与强生则未出手并购。

QQ图片20220602111945.jpg

QQ图片20220602112002.jpg

QQ图片20220602112018.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