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3 11:27:41作者:于成林来源:医药经济报
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15元,增长1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8%;与2019年相比,医疗保健增长5.4%。面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快速提升,国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把握核心需求、优化品类结构、开掘具有上升潜力的优势新品是关键。
自“2030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以来,国民开始形成以“治病”到以“预防”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在这一背景之下,“提升非药占比”成为业内焦点,大部分具有“药食同源”性质的补虚类中药作为“潜力股”受到广泛关注。
“养生类”中药销售逐年增长
近几年实体药店终端中药饮片TOP10治疗大类中,补虚药、止血药、清热药稳居前三,其中补虚药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市场份额保持在50%以上,以绝对的优势稳居首位,且有逐年递增的态势,2018年占50.55%,2019年占51.86%,2021年上升至54.16%。
梳理广东、湖南、湖北、浙江、贵州、北京等10个省(市)发布的19个新冠肺炎预防方处方组成,8个出现频次超过5次的中药饮片中有3个为补虚药,分别为(生)黄芪、(炙)甘草、(炒)白术。从长期看,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康复上显示出极大价值,推动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和信任,中药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
快速增长的消费支出背后,是消费升级大背景下健康化的消费理念日益普及,大众提升生活品质的意愿同样被放大。不止线下快速增长,线上平台的介入与补充,进一步释放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健康消费需求。
“轻滋补”概念刺激市场
2021年,天猫“双11”期间,滋补品类商品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了4倍,购买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6倍。
在2021年天猫“双11”传统滋补养生类销售额TOP20店铺中,中药养生类店铺有11个,食品保健类店铺9个,占比各半。但从销售额看,消费者更愿意在既有食品又有养生产品的店铺里消费。
《天猫医药馆健康趋势白皮书》显示,人参、鹿茸等传统滋补品逐渐呈现即食化趋势,即食化产品增速超过3倍;枸杞、燕窝、阿胶等品类位居即食化产品市场规模前三,并且其相应的即食化产品分别占该品类整体规模的60%、70%和80%以上。
青壮年消费群体既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高,又拥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所以在选择健康保健产品时,更愿意尝试安全性更高、口感更好、类型新颖的药食同源产品及其副产品。轻滋补、即食享用、滋补更便捷等概念随即兴起,在传统养生中药材基础上衍生的即食滋补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2017-2019年短短两年时间,即食滋补品市场份额占比从34%增长至41%。
健康消费生活化和年轻化,给中药产业释放一个信号:国民对健康的需求早已不止于生病吃药,更倾向于日常治未病,因而,养生滋补类的高歌猛进成为趋势,中药产业能否参与或更好地参与其中?能否快速把握市场、推陈出新?值得深思。同时,药品标准高于食品,提高产业标准或许是药企提升养生滋补产品开发生产竞争力的绝佳契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