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以最低价换更少量”何以终结

发布时间:2022-05-16 16:10:25作者:方原来源:医药经济报

截至5月1日,国采已开展6批,共采购234种药品,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年药品采购总额的30%,前6批药品集采价格平均降幅53%,范围从化学药拓展到生物药。


医院参与成本控制


当前,国家对带量带预算采购的思路是:对于用量大、药企众多的产品,各省将以国家联采为蓝本进行集团采购,用量少及部分独家、专利药品将开展议价确标或谈判。同时,备案采购、撮合交易、询价采购将常态化。医院拥有采购话语权和决定权,尤其是在临床路径和按病种付费的背景下,资源利用控制更严格,讲究疗效确切的同时,医院主动参与成本控制。 

新形势下,药品集中采购目录规范化调整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市场机制,降低招标、采购、使用、支付、回款链条中的交易成本,以量换价,促使药品企业之间合理竞争,产生规模化效应”。

大概方向是:国家集中采购涉及的药品目录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此外,各省级医院要按照不低于上年度药品实际使用量的80%制定采购计划,具体到通用名、剂型和规格。同时,在集采结余留用政策逐步推广,有关方面要求的同治疗领域产品逐步开始临床替代,以及临床路径与按病种付费的背景下,医疗资源利用控制将更加严格,医疗机构在各项运营考核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主动收缩成本。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药品带量采购给医生、医院、患者和企业带来了一些影响。医生处方趋向中标药品,但也存在负向反馈,主要是日常诊疗不便利、诊疗效果不理想。医院重视中标药使用,但迫于政策指标压力,部分限制了医患选择权,甚至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也对医疗机构产生一定压力,很多医院的中标药物使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


企业明确带量投标


带量采购虽然成效显著,但仍未能堵住极个别地方集采的功利思想,以价换量在极少数地方变成了“以更低价换更少量”。

药品集采,成为以“降价之名”,谁都可以招、谁都可以降的“大型农贸蔬菜批发市场”。五批六轮国采以来,新基公司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被禁用、华北制药断供被列入违规清单等现象虽然只是偶发,但从个别看全局,带量采购仍有值得继续提升和优化的空间。

已经有品种过评的企业,死扛硬顶不是上策,扩大市场覆盖面、抢占营销高地才是明智之举。同治疗领域过评无望的仿制药,将逐渐接受市场被蚕食的局面。面临新的政策环境、道德约束、用药习惯,临床一线的一支笔不一定会给这些仿制药多少机会。

带量采购不仅考验企业的价格决策能力,更考验战略决策能力,即“过评认知能力+一致性评价发展方向决策力+产品筛选决策能力”。以往的粗放式价格决策体系必须以市场先导为抓手,对国家和地方开展的带量采购,企业要树立带量投标意识:市场有多少存量、未来有多少增量,才是决定市场做不做、投标与否的主要衡量因素。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