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新药投资守正出奇

发布时间:2022-05-16 15:43:06作者:田瑞来源:医药经济报

医药投资,尤其是创新药投资门槛很高。一些财经论坛上,常有些不入流的公司披着创新药研发的外衣扯几个“一万年”都不会证实(当然长期也不会证伪)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讲着动辄10亿美元“重磅药物”的故事(“忽悠”)。一些不明真相的散户,若是被忽悠,高价买入垃圾资产,等来的必然是市值的腰斩再腰斩。


销售峰值AB面


有些在港股18A或依据科创板第五条标准上市的-U类公司未必不想好好做事情。无奈真正的创新药,尤其是新靶点创新药研发风险巨大,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这种尚处于研发早期阶段的公司估算销售峰值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可能没有一个药能走到上市那一步。更何况,哪怕临床Ⅲ期的药物最终成功获批上市的概率也只有50%左右。

即便有些公司足够幸运,研发出的新药成功上市,也未必卖得好。一方面,市场空间也许本就不够大,比如白血病的多线治疗;另一方面,理论上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或因该公司进入时机太晚,销售能力弱,能吃到的市场份额可能连同适应症所有竞品当年销售总额的5%都不到。更不用说招股说明书中自嗨似的理论市场空间,估计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都拿不到。

在中国,一家公司的一个药物一年能卖10亿元人民币就是非常不错的成绩。这和国外一个大药动辄几十亿甚至近2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有巨大差别。其中的原因也不复杂:一方面,中国医药市场非常分散。我国有9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规模前100名企业的营收只占总营收的30%左右,而美国排名前20的医药企业近乎垄断全部医药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医药支付能力比较弱,美国、欧洲的居民医疗支付主要依靠商业保险,中国居民主要靠国家医保和自费。“宇宙大药厂”强生、辉瑞、艾伯维、默沙东等,都是经营全球市场,即便如此,很多时候美国本国营收也占了一大半。


解惑内企出海难


事实上,大部分中国药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没有“出海”能力,能有10%的营收来自海外就算是国际化不错的药企了。当然,生产原料药出口的医药制造企业和承接国外订单的CRO、CDMO类公司除外。

另一方面,国际大药企彼此都是朋友,虽有竞争,但很少像国内药企那样靠杀价恶性竞争。典型的如我国批准上市的PD-1/PD-L1抗体药物已经有10多个了。“你有的,我也要有,你便宜,我更便宜。”这是国内药企的玩法。合作开发,尤其是体量相当的药企之间的合作,目前还没看到。

相反,国外大药企会有频繁的研发和销售合作,随便捋一下国际前20大药企的年报不难发现,大药企合作名单一抓一大把。所以,中国药企单枪匹马“出海”,形势不太乐观。美国市场虽大,但想分一杯羹,却也不容易。因为别人玩了100年的Old Money(指罗氏、辉瑞这样的MNC)抱团紧密。百济、信达和传奇生物分别选择诺华、礼来和强生合作研发和销售,让渡中国以外的市场权益非常明智。

2022年2月,FDA评审信达联合礼来公司的PD-1抗体药物信迪利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在美国的BLA(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全球有数万人熬夜看了直播。当然,结果是被拒绝,信达生物收到了FDA的CRL(完整回复函),要求补充全球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要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需要与一线疗法即默沙东的K药进行头对头比拼,用整体生存率(OS)作为临床试验终点而不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数月后,FDA 再次拒绝批准君实生物旗下PD-1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的BLA,理由是现场核查的流程问题,需要延期再审批。


行业研究划重点


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哪些公司可以在未来5年成为成功的Big Pharma?二是谁能成为不错的Biotech公司?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罗列了几条标准:1.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销售团队;2.营收最好超过300亿元,净利率不低于20%;3.有全面的产品线,能尽快跟踪研发产品。营收300亿元并不是笔者“先画靶再射箭”,2021年几大跨国药企在华销售额普遍在30亿~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就是200亿~400亿元。

其实,Big Pharma是医药行业研究的守正,Small Biotech公司则是出奇。守正胜在概率和稳健,出奇胜在赔率和弹性(只是确定性不足)。比如传奇生物的Cilta-cel(BCMA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强生合作商业化,2022年2月底获FDA批准上市。这是继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2019年底获FDA批准上市后,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又一个里程碑。

过去2~3年,很多创新药研发企业哪怕规模再小,也要讲Big Pharma的故事。然而近一年多,生物医药二级市场吹枯拉朽的下跌,这样的故事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了。

此时,手握充足现金、能够熬过未来3~5年研发的Small Biotech企业,如果有过硬的产品和管线,能用一个好价格把自己整体或部分出售就是最好的结局。

最近辉瑞公司出价近110多亿美元(溢价33%)收购Biohaven,因其拥有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和管线,如靶向CGRP的药物Nurtec等。Small Biotech企业如果财务稳健、研发管线优秀、管理层治理良好,也颇值得研究。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