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2021“超常发挥”,2022能否延续?

发布时间:2022-04-11 15:52:25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上市医械公司业绩特征凸显驱动力与发展脉络,专家点评:


[嘉宾]

韩广源  广东省医疗器械管理学会会长、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翘梧  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亚勋  长沙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


2021年年报进入密集发布期。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102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已有28家披露2021年年报。《医药经济报》记者对上市医械公司业绩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以下特征:

一是海外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需求的大幅增加带动了部分上市医械企业业绩大幅提升,如热景生物、之江生物、九安医疗;二是国产内窥镜日渐受到临床认可,如开立医疗、澳华内镜2021全年净利润增幅分别达543.12%、202.54%;三是防疫类产品逐步回归常态,如奥美医疗2021年下调了防护类产品的业务占比;四是随着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不断推进,中标企业可能面临盈利的考验,未中标企业在剩余较小市场份额中搏杀,也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十四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总体来看,上市医械公司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其背后的推力是什么?2022年医疗器械行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报特邀医疗器械行业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产业发展一路向好

《医药经济报》:2021年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年报正在陆续发布中,已披露的业绩数据反映出怎样的行业发展现况?

韩广源: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呈现向好趋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企业研发投入、创新器械产品获批数等均不断增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说明行业整体水平逐步提高、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一些长期被国外著名品牌占领的高端产品市场已逐步被国产医械渗透和挤占。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第一年,国家及许多省市都制定了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规划,一些省市还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在产业导向、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科学监管等多方面的具体政策与措施陆续出台,其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相信会在2022年逐步体现出来。

张亚勋:2021年许多上市医械企业的业绩出现“超常表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生态、成长环境的巨大变化,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急剧的产业演变,研发创新加速等特点。

从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分布区域看,政府越重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越大的地区,上市企业越多。这说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政策都是支撑医疗器械产业超常规发展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相较于“十三五”初期,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政策、创新政策己经逐步成熟,特别是“十三五”后期,在大健康市场对医疗器械刚性需求成倍乃至几十倍增加、市场快速增长到近万亿的情况下,很多地方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制定了许多医疗器械专项支持政策,引发一些地区医疗器械企业井喷式发展,全国医疗器械集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在产业创新政策的引领下,湖南省打造了多个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长沙市的区域发展政策使长沙市医械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上市企业数量增加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业绩井喷内有乾坤

《医药经济报》:我们对上市医械企业2021年业绩情况梳理后发现几个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怎样的市场需求?

张亚勋:业绩增长较快的上市企业所属领域,正好反映了医疗器械增长较快的细分市场领域,如医学临床检验设备和试剂、家用医疗器械、医美医疗器械等,特别是防疫类设备耗材等在国内外市场出现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

医疗器械产业巨大的成长空间和新市场的出现,给有技术、市场、运营管理准备积累的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加速冲刺的机会。因此,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业绩持续增长、防护类产品生产企业增速回归常态应是一种必然。而医疗器械整体市场的成长空间将成为未来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增长的保证。

蔡翘梧:上市医械企业2021年业绩特征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新冠检测试剂的获批大幅带动了相关上市医械企业的业绩,如热景生物、九安医疗。事实上,九安医疗的主营业务并非新冠检测试剂,但由于其产品率先获得FDA认证,抢占了先机,从而带动公司营收大幅上升。同样的,热景生物抢占了欧洲市场,由于境外疫情仍在持续,对其产品出口拉动较大。华大基因同样涉足新冠检测业务,但由于入场时间晚,因此很难有优异的业绩表现。

二是由于2020年初国内疫情的影响,口腔、内窥镜等产品的出口业务受限,出口基数较低,2021年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像开立医疗,尽管2021年其内窥镜业务出口增幅较大,但与疫情前的常态相比,增幅并没有那么大。

三是防疫物资销售回归常态。这其实是指毛利率回归常态。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防疫产品的毛利率大幅提升,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尽管当前出口量也十分可观,但毛利率降低了,且类似于比亚迪等一些大型的非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使得传统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毛利率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集采带来机遇挑战

《医药经济报》:我国高值耗材带量集采的政策思路日渐清晰,政策框架建立,在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的要求下,医械企业将面临怎样的机会和风险?

蔡翘梧:随着集采常态化,从长期来看,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中小企业原有的市场空间将受到一定的挤压。但对于中标企业而言,带量采购有助于减少企业市场营销成本,实现招采合一,消除灰色空间,减少企业的招投标等市场营销支出,且创新型产品、独创型产品拥有更大的议价权和市场空间,能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韩广源:部分高值耗材带量集采,中标或不中标的企业都会面临较大影响或风险,但对行业整体的影响不大,毕竟实施集采的耗材产品数在器械产品总数中占比有限。

集采中标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但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成本、沟通成本、销售费用等,并非均为负面影响,且如果企业能抓住集采中标的机会,迅速扩展、加深在医院的布局,让中标产品产生“入门端口”的作用,带动企业其他产品特别是技术产品、创新产品快速进入终端医院,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价值。未中标企业会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但也会促使企业更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整体和长远来看,集采有利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出口或“前旺后缓”

《医药经济报》:2021年防护类产品出口需求明显下降,但以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为代表的体外诊断产品需求旺盛,成为出口的最大亮点,也为相关上市医械企业带来可观的营收。您如何看待这一市场表现?在全球疫情防控新形势下,2022年我国医械产业在国际贸易上将有怎样的机会?

韩广源:随着疫情初发期的过去,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较2020年快速回落,据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器械出口较疫情前的201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有所增强。2022年疫情预计还会继续蔓延,抗原测试产品需求还会有很大需求,同时随着RCEP的生效、“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的陆续开拓等,器械行业整体的出口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但我国医械出口产品约68%为中低端耗材产品,这个结构尚未有明显的变化,未来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欧盟CE认证2024年5月前要完成MDR转换,是医械企业不容忽视的挑战。

蔡翘梧:2022年的出口全年或将呈“前高后低”走势。疫情走势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率偏低、疫情反复,预计短期内全球要素流动仍将受限,供应链紧张或将持续到2022年二季度前后,进口商为保障供应链稳定仍将偏好中国产品。同时,全球能源紧张、欧美通胀居高不下,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也有支撑。2022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或将放缓。

国产替代加速扩面

《医药经济报》:您如何看待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趋势?

韩广源:2022年虽然面临国内外许多政策、市场的挑战,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格局和动能已形成趋势,产业发展将稳中向好。

蔡翘梧:2022年是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运行的一年,但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有不确定性,国内发展也有压力。尽管存在这些风险挑战,但总的来看,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因素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变。从全年看,产业经济有望实现稳中求进。

张亚勋:在国产替代政策、产品技术升级、质量信用提高的背景下,医疗使用者已越来越认可国产产品,从而推动医械企业业绩快速上升。2021年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全年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543.12%、202.54%。国产替代进一步加速扩面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国产替代将成为2022年产业发展及医疗器械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

另外,从上市企业研发投入看,大多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在增长、创新技术储备亦在增加。在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研发体系、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的趋势下,企业创新将支撑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稳健高质量发展,医械企业上市速度仍将加快。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