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穿过黑障区 创新药企“离”潮汹涌

发布时间:2022-04-11 15:38:09作者:浩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带量采购、医保谈判、BioPharma、BioTech、数智化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跨国药企面临重重挑战。销量排名第一的阿斯利康在短短10个月内已经有超过10名高管离任,其他如辉瑞、罗氏、默沙东、赛诺菲、诺华等也都在短短一个月内发生高管变动。这些变动与以往有何不同,背后是否蕴含某些行业趋势,值得深究。

近期都有哪些异动

4月1日,港股上市的创新抗肿瘤及精准治疗药物公司基石药业官宣:任命周游为大中华区总经理兼商业部负责人。加入基石药业以前,周游在赛诺菲巴斯德任职首席市场官还不到一年时间,在这以前周游在诺华肿瘤是专注带量采购的成熟品牌事业部负责人。顺带一提,基石药业原总经理赵萍3月28日官宣加入一家名为毕诺济的T细胞创新疗法公司,这家公司的背后有董晨院士以及高瓴等诸多资本。而赵萍在2019年12月6日加入基石药业之前曾是知名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区总经理。

周游官宣的前一天,一家名为箕星药业的公司官宣,吴琨就任其首席商务官。此前,吴琨曾是辉瑞中国的首席运营官,是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辉瑞“老兵”。随着法国人彭振科就任辉瑞中国总经理,将公司架构重组为六大事业部以后,吴琨的出走似乎成了必然。在诸多BioPharma中,箕星药业是少数拥有外资背景、但以中国为总部的创新公司。2021年,美国人罗万里放弃鼎鼎大名的默沙东公司美国总裁职位,加入该公司任职首席执行官,使其广为人知。

3月28日,辉瑞中国肿瘤事业部王怡亲宣布,任命褚楠为消化/泌尿/血液肿瘤治疗领域负责人。王怡亲是高管,褚楠汇报给高管算是中层,不过褚楠在加入辉瑞之前是君实生物市场营销与医学事务副总裁。这就牵带出2月21日原君实生物首席商务官钱巍在离开罗氏半年后正式回归罗氏,担任罗氏制药中国肿瘤领域总经理,而褚楠正是钱巍在罗氏的老部下,曾随着钱巍加入君实生物,并先后离开君实。

这则消息发布的同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此前原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加入辉瑞就任客户创新负责人的消息,按照级别对等来看,张猛在腾讯的级别和跨国药企的中国区总经理差不多,这次加入辉瑞带出的信息量很大。加上2月23日从诺华县域团队负责人位置回归辉瑞担任广阔市场事业部总经理的张建辉、从默沙东中国转任辉瑞商务负责人的万定忠,辉瑞中国的新架构人才配备可谓兵强马壮。

3月15日,再鼎医药宣布任命Josh Smiley为首席运营官。Smiley是礼来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这可能是近年加入中国药企的最高级别外资背景人才。考虑到Smiley一年前曾受指控与礼来员工有不正当的个人交流后出局,此次加入再鼎医药的象征意义略打折扣。

3月8日,默沙东官宣,其数字化互动与转型副总裁崔晓玲转任首席数据保护官,商业运营负责人张颖转任首席转型官,同时整合这两个部门成立业务卓越创新部门,任命默沙东澳大利亚全科医学事业部执行总监Simon Jessup为负责人。正如网友讨论的,首席数据保护官和首席转型官的安排其实是“虚虚实实,该挂的挂起来,给足在市场找工作的时间”。

3月1日,诺华肿瘤宣布现任血液事业部负责人夏少斐离任。不久后的3月16日,海森生物医药宣布夏少斐就任其CEO。关注过这家公司的同学可能知道,该公司是合肥省肥东县出资和组织资金成立的一家创新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曾在2020年收购武田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心血管及代谢病领域的5个处方药产品。了解合肥的同学可能还知道,合肥有“最强风投城市”的美誉,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先后投了液晶显示领域的京东方、半导体领域的长鑫/兆易创新、新能源领域的蔚来汽车等,带动当地产业链集群的发展。

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跨国药企高管职位变化就抵得上十年前行业两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也透露出一些趋势。

变化潜藏的新趋势

首先,面向未来,对人才而言,内企与外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早先行业人才流动的主要驱动力是外企人才的内部晋升空间受阻,同时人才回流外企时通常会受到区别对待,去过内企的人才可能会被认为“味道”变了而不再受外企青睐。但从近期钱巍与褚楠先后回归外企,罗万里掌舵箕星药业以及Josh Smiley加入再鼎医药事件来看,无论是对人才还是招聘方来说,内外企的界限正日益模糊。

这股趋势的背后是日益发达的中国药企逐步进入国际舞台、掌握国际人才市场的话语权。未来,高端人才更看重的不再是企业性质,而是回归职业发展的本质:是否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吸引力的挑战以及更好的回报等。

其次,人才流动常态化。按照惯例,外资药企不会重新招聘离职员工,或者要求员工已离职超过三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重新招聘,而钱巍半年时间以高管级别回归罗氏,无疑会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同时考虑到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不久前还是百济神州的首席商务官,用人风格没有太多规矩限制的内企文化无疑正在影响外资的用人方式。

再者,整个医药产业在数智化转型中面临挑战,从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下嫁”辉瑞到默沙东两位数智化转型相关的副总裁被架空,再到去年7月阿斯利康主管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门的副总裁徐晶去职都显示出整个行业在数智化转型中遇到了难题。

最后,经历过诸多企业上市后股价持续跳水的BioPharma、BioTech产业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诸如海森生物医药、箕星医药、毕诺济这样的公司不断涌现,那么作为人才流动聚集地的BioPharma、BioTech产业发生了什么?

创新药市场将完全洗牌?

产业里一直有个说法:从2015年左右开始的这波创新药企浪潮如同发生在互联网产业的“千团大战”“千车大战”,同样是“资本+科技”高速重塑产业模式,只不过,在互联网的高速效应下,这些新生产业的大战往往在一到两年内就结束了,医药的研发周期以十年计算,相应产业重塑需要的时间更久。结论是:上述创新药企即将进入产业重塑末期,哪怕是已经上市的公司,如果没有夯实的业绩支撑,也早晚会被洗牌。

这种说法确实有其内在的合理性,2015年左右,在资本推动下,不少国外科学家、在外资药企国外总部任职的中层以及在外资药企国内总部任职的高层等成为了第一波创新药研发的主力,典型的是百济神州的王晓东以及天境生物的臧敬五。不过到了2021年,随着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IPO不断破发,整个资本市场冷静下来,不少正在C轮、D轮融资的公司融不到钱,而已经启动的管线每往下走一步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一口气如果续不上,就要走向倒闭或者被收购的结局。

不过,将数万亿元市场规模体量的药品市场和体量小很多的团购、共享单车进行对比并不合理。新药研发首先是一个存在大量未满足需求的市场,在肿瘤、罕见病等诸多疾病领域,人类至今并不具备治愈的能力,已存在大量药物的慢性病领域亟待更好的治疗方法,这些都给新药研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同时,新药研发可以从很多维度来切分,迄今遭遇最大挑战的还是前些年一窝蜂扎堆的PD-1/PD-L1以及CAR-T细胞治疗领域,而在诸多新领域如mRNA疫苗、ADC抗体偶联药物、基因编辑治疗、干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新技术领域仍然有大量的潜在研发机会,再考虑一些技术叠加不同的疾病领域,存在的机会就更大了。

在可见的未来,创新药研发领域还会持续涌现新的公司,这些新公司的出现也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未来,医药行业从业者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拥有更多的机会。

QQ图片20220411153728.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