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小核酸药融资勇闯“不可能”

发布时间:2022-04-07 15:09:30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赵书敏来源:医药经济报

新一波疫情使得mRNA疫苗再次受到关注。而mRNA疫苗背后的技术,是全球已经探索开发三四十年历史的小核酸药物。

随着小分子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不断开发与研究,依然有许多“不可靶向”或“不可成药”的领域。小核酸药物就是瞄准了这些领域,资本看中的也是其对“不可能”的挑战。

与传统小分子药、生物药PK

小核酸药物向“不可靶向”“不可成药”宜战;先导分子发现有明显优势

说到小核酸药物,就得先了解“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后来,随着RNA病毒的发现,又补充了特殊情况下的遗传信息转移,即RNA的复制、RNA反向转录为DNA以及从DNA直接翻译为蛋白质。

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大分子生物药的作用靶点是蛋白质,包括激酶、受体、抗原等,通过调控已生成蛋白质的功能来发挥疾病治疗的作用;而小核酸药物的作用靶点是RNA,可以调节蛋白质的生成。

由于人类疾病相关的致病蛋白约80%不能被目前常规的小分子药物与大分子生物药所靶向,属于不可成药蛋白。小核酸药物使药物靶点扩大至蛋白质上游的RNA,通过抑制RNA的表达或切割RNA使之沉默等方式,从而实现对“不可靶向”或“不可成药”领域的挑战。

与小分子药物与大分子生物药相比,小核酸药物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以先导分子的发现为例,小分子先导化合物发现需要通过高通量筛选大量分子,再借助其他技术进行优化;而小核酸药物则通过对病变基因进行测序得到序列,就可以开发出合适序列的先导分子。因此,在确定了小核酸药物的靶标序列后,其开发流程较快,耗时较短。一旦病变基因发生变异,重新制定相应序列的新药物也很快。

研发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从退市到获诺奖,从Ⅲ期临床失败到安全性优化;从罕见病到常见病治疗

然而,小核酸药物的发展颇为曲折。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小核酸药物可以分为小干扰RNA(siRNA)、反义寡核苷酸(ASO)、信使RNA(mRNA)、核酸适配体(Aptamer)等。

早在1998年,FDA就批准了全球首款ASO药物fomivirsen(商品名:Vitravene)上市。这款药物由Inois和诺华合作研发,用于治疗艾滋病人的眼部CMV病毒感染。随后,由于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发展,CMV病例数急剧减少。诺华从2002年开始在欧洲、从2006年开始在美国停止销售该药。

Vitravene的退市对小核酸药物研发的打击并不算大,因为那段时期RNAi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RNAi即RNA干扰,可使基因沉默,1998年由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阐释了这一机制,二人因此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从发现到获奖仅用了短短8年时间,这在100多年的诺奖史上绝无先例。2001年,Tuschl等首次利用体外合成的siRNA在哺乳动物中实现RNA干扰从而使基因沉默,这也标志着RNAi拥有了从研究走向制药的潜力。这一科学进展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同一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美国的《科学》杂志(Science)更是将RNA干扰称为“2002年最重大的突破”。

2004年,OPKO公司用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的第一个siRNA药物bevasiranib进入临床试验,之后大型制药企业罗氏、默沙东、辉瑞、赛诺菲、雅培等纷纷进入这一领域,RNAi领域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催生了众多小型生物技术公司。

第一个转折点在2009年。首个进入临床的siRNA药物bevasiranib因临床效果欠佳,Ⅲ期临床试验失败。再加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跨国药企纷纷缩减RNAi项目。siRNA在体内不稳定,以及潜在的免疫原性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研究陷入瓶颈,资本的离场让小核酸药物研发陷入了寒冬。2016年,Alnylam宣布因死亡率较高而终止revusiran的Ⅲ期临床试验,RNAi的研发跌至低谷。

幸而,ASO药物的研发还算顺利。陆续有ASO药物上市,在2013年Mipomersen(商品名:Kynamro)上市后,2016年下半年又迎来两个ASO药物上市:eteplirsen(商品名:Exondys51)和nusinersen(商品名:Spinraza)。这两个药物的上市使小核酸药物逐渐回暖。

化学修饰与递送系统的技术突破,大幅改善了小核酸药物的安全性和靶向性问题。2018年,Alnylam的Patisiran(商品名:Onpattro)获批上市,这是全球首款siRNA药物,也标志着RNAi的研发正式步入商业化阶段。随后,2019年givosiran(商品名:Givlaari)获批上市,2020年lumasiran(商品名:Oxlumo)和inclisiran(商品名:Leqvio)获批上市。至今,已有4款siRNA药物上市,全部都是Alnylam公司开发的。而且,目前最有可能成为第5款获批上市的siRNA药物vutrisiran也是Alnylam公司的。

值得一提的是inclisiran,该产品最初是由Alnylam开发的,后来辗转由诺华继续开发与注册、商业化。在此药之前,获批的小核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罕见病,而Inclisiran是一款治疗高血脂的药物,这是小核酸药物首次进入常见病领域。Inclisiran的上市也标志着小核酸药物打开了新的大门。

国内布局、融资情况

“排头兵”集中;化学修饰与递送系统成关键;国内融资活跃

虽然近年来上市的小核酸药物越来越多,但类型主要集中在ASO和siRNA,核酸适配体药物在2004年上市1个产品后,至今已有十余年没有新药上市了。而开发企业也很集中,ASO领域的Ionis公司和Sarepta公司,siRNA领域的Alnylam公司技术平台较成熟,上市产品较多。其他企业想在小核酸药物领域有所成,还需要慢慢积累。

从技术层面看,小核酸药物成药的关键还是在化学修饰与递送系统的技术。通过化学修饰与递送系统解决小核酸在血液中不稳定极易被降解、不易穿过细胞膜精准进入细胞发挥治疗功能、可能触发人体免疫应答反应等问题。

而且,随着小核酸药物的不断探索,尝试拓宽治疗领域,未来研发还会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面对不同器官组织,可能出现不同的安全性、脱靶等问题。

相较其他热门创新领域而言,国内小核酸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暂时不算多,而且公开资料较少。有公开资料的主要是圣诺医药和瑞博生物,前者于去年底登陆港交所,后者曾谋求科创板上市。从两家公司的研发管线可以看到,在探索小核酸药物时,有自主研发的,也有“拿来主义”合作引进的,适应症涵盖较广,包括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炎、眼科疾病等。从临床进度看,较少进入Ⅲ期临床,大多在临床Ⅱ期阶段甚至更早,离最终上市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此外,最近有一些小核酸药物企业宣布获得融资。如以AI赋能RNA创新药物技术平台的新合生物完成5亿元A+轮融资,其研发管线主要有基于mRNA技术的肿瘤新抗原疫苗、肿瘤微环境免疫调节剂、病毒疫苗等。以新一代RNA激活技术平台为核心的中美瑞康最近宣布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公司目前针对单基因罕见病、肿瘤、肝脏疾病等多个疾病领域,搭建了10余个新药研发管线。

总体来看,国内小核酸药物还处于发展探索时期。要在新药研发第三次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还需更多努力和尝试,我们拭目以待。

QQ图片20220407150927.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