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放弃低端内卷 发力国际赛道

发布时间:2022-04-02 11:25:17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刘胜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近几年医药行业新政频出,让业内企业应接不暇。尤其是药品及高值耗材带量集中采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猛挤药品耗材的价格“水分”,部分企业受降价冲击,面临转型困境,医药企业裁员甚至注销的消息屡屡传出。医药行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为何进入集体低迷?值得深思。

行业政策巨变颠覆了医药行业的诸多传统,笔者深以为然。然而,本文并不打算继续探讨政策对行业的影响,而是探讨全球化带给医药行业及企业的市场机会。


本土竞争国际化


绝大部分本土医药企业可能从未思考过将自身产品或品牌打入国际市场。毕竟,中国自身市场容量已经足够大,分一杯羹足矣。事实上,即使是固守本土市场,也常常面临国际化的竞争。

原研品牌与仿制品牌竞争 这是本土医药市场最常见的国际化竞争。90%以上的原研品牌均为舶来品,本土的原研创新药寥寥可数。在国家集采开展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原研产品与仿制品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竞争层次,从而形成了自然的市场分层。通常是仿制品在低端市场内斗,而原研产品占据高端市场。

全球仿制品牌与本土仿制品牌竞争 这种竞争一直都低调地存在于中国医药市场,直到药品集采后才开始令人关注。2019年12月,印度瑞迪博士研发的仿制药奥氮平片(主要是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品牌名奥兰之),以6.19元/片的价格中标中国“4+7”医保采购目录,获得我国8个省份的供应权,被视为印度仿制药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大突破。据业内人士透露,印度希望能将更多的仿制药带给中国患者,会有越来越多印度药品在中国上市。

由此可见,即使我们的本土医药企业不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只想守住自己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也不得不面临全球品牌之冲击,单纯被动防守显然不是上策。


征战海外收益高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已经有部分企业先行先试,征战海外市场多年,并获得了不俗的业绩。华海药业作为药品制剂出口龙头企业,在十余年的国际化拓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截至2020年底,华海药业自主拥有美国ANDA文号66个,其中10多个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其中盐酸贝那普利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5.8%,硝普纳市场占有率高达76.3%,利培酮和盐酸多奈哌齐的市场占有率也都在50%以上。同时,华海药业也是通过美国、欧盟、WHO、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等国际主流市场官方认证最多的制药企业之一,在制剂出口以及国际化发展领域走在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前列。在原料药方面,华海药业不仅是国内特色原料药的龙头企业,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特别是心血管药物领域,是全球主要的普利类、沙坦类药物供应商。此外,华海药业精神障碍类及神经系统类原料药产品近几年亦增长迅速,已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华海药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收益不仅仅体现在海外市场,同时,因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及集采的实施,充分享受了国内制剂集采常态化的制度红利,可以说是“墙外开花墙内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从高维到低维的降维切入。华海药业的厄贝沙坦片、福辛普利钠片等十余个品种已在全国集采中入选。

最新的实例是中国新冠抗原试剂制造商。东方生物、博拓生物、安旭生物、奥泰生物、九安医疗、热景生物等积极布局,此前已有产品在欧美上市销售。据统计,中国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的产能足够供应,2021年中国累计向海外出口669亿元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例如,获得德国药监局批准上市一年来,热景生物新冠抗原自我检测试剂累计发货已超7亿人份套装。3月11日晚间,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上述企业携产能及品牌优势,在本土市场将大有作为。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放眼国际市场,可以获得双重收益。显而易见的收益是市场容量(机会)的倍增,全球市场至少是中国市场的数倍,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规模效应。


主动出击全球化


由此可见,全球化挑战已经迫在眉睫,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即使企业的本意是固守本土市场,同样需要应对国际品牌的竞争,根本逃无可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要跨出这一步,殊为不易,绝非坦途。具体如何应对,更是千头万绪。

思维转视角 企业家必须认识到,竞争的全球化是时代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本土企业既往的成功只能代表过去,绝不意味着永远。中国医药行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取得巨大进步,这是事实;但是,中国医药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竞争不规范,与发达市场尚有较大差距,也是事实。企业家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视角。以前,我们立足中国看中国市场;今天,我们应该立足全球看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登高才能望远,企业家更开阔的视野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市场。拥抱全球化,积极投身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不二之选。

专业化聚焦 全球市场与国内市场不同。当企业开始全球化运营时,需要收缩产品线而不是扩展。在本文前述案例中的企业,都采用了聚焦的策略。华海药业聚焦于化学仿制药,热景生物聚焦于新冠抗原自我检测试剂。即使是国际知名的大型制药企业,其业务范围也不是多多益善、任性而为,而是有所侧重。吉利德科学公司长期聚焦于抗病毒药物,成果斐然。诺和诺德公司成立近百年来,坚持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胰岛素等诸多重要产品。在造福全球病患的同时,这些企业的业务也蒸蒸日上,遍及全球。


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医药行业现实生存的需要,还是企业发展的考量,本土医药企业都应该将业务(品牌)国际化作为未来的突围方向进行认真调研。大洗牌中,业务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也是不得不为之的选项,除非企业满足于较低的市场份额,甘愿做一个区域市场的“游击队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