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30 09:31:33作者:王进来源:医药经济报
并购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永恒主题,很少有企业只靠内部资源和研发就能保持长盛不衰。大型生物医药企业每过一段时间可能都会遇到产品生命周期到点、业绩下滑、裁员的情况。财大气粗的医药巨头通常会与有前途的创新生物技术公司合作,或者直接收购它们,以此促进公司未来发展,打开产品市场前景,同时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分析师的股评升级。
尽管不少业内人士看好今年的生物医药并购市场,认为至少要优于去年较为低迷的并购重组交易,不过2021年全球医药并购属于小年,生物医药大型企业在并购方面比较谨慎,1080亿美元的交易量仅相当于2019年的40%。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并购是否会出现井喷?
驱动因素
专利保护到期带来压力:接下来十年,那些保护默克公司、百时美施贵宝、诺华和其他公司主要产品的关键专利将陆续到期,面临仿制药的“围剿”。专利到期的阴影同样笼罩着辉瑞和艾伯维等制药公司投资者的外围视野。明年,由于专利保护到期,艾伯维(AbbVie)将失去对有史以来的重磅药之王Humira(修美乐,阿达木单抗)的美国独家市场经营权,这是该公司乃至整个制药行业最畅销的自身免疫治疗产品。不过为了抵消专利到期对收入的影响,大型制药公司早已学会通过内部药物开发和外部交易来更新其产品线。艾伯维在2019年斥资630亿美元收购了艾尔建,这个行为在很大程度正是基于Humira面临仿制药竞争的威胁。
与此同时,公众和国会对药品价格的严格审查扼杀了该行业长期使用的提高销售量来保持盈利的方法。“为了保持竞争力,并购成了生物制药公司别无选择的路径,积极追求外部创新,才能填补后续新药管线不足的空白。” 这是安永的并购交易专家在他们的新报告中作出的总结。
现金充足助推并购热潮:SVB Leerink分析师Geoffrey Porges及其团队在最近撰写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到2022年底,美国和欧洲的18家大型生物制药公司手头估计将有现金超过5000亿美元。强生资金实力最雄厚,以超过2000亿美元的并购实力位居榜首;辉瑞和诺华分别以1750亿美元和1540亿美元紧随其后。该团队表示,艾伯维、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和默克将各自拥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购买实力。
医药行业历来拥有很好的现金流,但不可能所有的利润都用于分红和股票回购,必须要投入重金开发和收购企业或新产品。不过手头有现金,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繁忙的并购活动。譬如,普华永道估计到2020年底,生物制药行业有1.47万亿美元的自由资金(包括债券)可用于并购,但2021年宣布的涉及两家制药商的最大收购是默克公司以115亿美元收购Acceleron,其他唯一超过50亿美元的交易是Jazz Pharmaceuticals以72亿美元收购GW Pharma。总的收购金额只花去药厂实际购买力的9%。
意愿反弹
分析师预计,在经历了去年和最近一段时期的平静期,并购引擎已准备好再次启动。当然,交易不仅需要有兴趣的买家,还需要有意愿的卖家。
在过去的几年里,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从风险投资支持者以及公共市场筹集资金还相对容易,因此与大型制药公司的交易没有那么必要。然而,生物科技股在2021年底普遍出现下行趋势,引发了一些投资者可能退出该行业的担忧。如果这些担忧持续存在,并且生物技术的市场价值仍然受到抑制,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并购交易。
巨额交易
2020年末,阿斯利康以390亿美元收购了专注于罕见病的Alexion Pharmaceuticals,这被认为是这几年最大一笔并购交易。
辉瑞公司预测,在2021年和2022年期间,与BioNTech合作的新冠病毒疫苗销售额至少为650亿美元;诺华公司则刚刚出售了价值210亿美元的罗氏股票,并可能通过出售释放更多股权和资产,剥离其仿制药业务;SVB Leerink则确定了十多家在去年年底手头就应该至少有200亿美元现金的大型制药公司。
这些大型制药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增加了达成巨额交易的可能性,让行业对大型并购有了越来越多的预期。
此外,最近有几家较大的制药商遇到了挫折,降低了本身的市场价值,在这些公司中,最受关注的可能是百健(Biogen),其股价自去年6月以来已几乎减半。去年底,一家韩国新闻媒体曾报道称,三星正在就收购Biogen进行谈判,但三星的生物技术部门后来否认了这一说法。
热门领域
由于失败率太高或研发周期偏长,在过去 20 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都刻意回避了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但业内研究热点正在发生巨变。
去年,葛兰素史克通过与Alector的一项交易重返脑部药物研究领域,Alector是一家试图通过利用免疫系统来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技术公司,价值至少7亿美元。辉瑞和诺华也签署了交易,前者获得了Biohaven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偏头痛药物的销售权,后者与比利时的UCB合作开发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药丸。
根据投资银行Jefferies的数据,总体而言,与前一年相比,2021年专注于神经病学的战略合作数量增加了约50%。鉴于一些大型制药公司兴趣重燃,以及进入公开市场的神经科学生物技术公司数量稳定,更多的交易可能也在进行中。
百时美施贵宝、强生、礼来、罗氏、武田、艾伯维、诺华和百健似乎是“最热衷”于寻求神经科学交易的公司。
严格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对神经科学表现出兴趣的大型制药公司似乎更倾向于在该领域进行中小型交易——可能是为了避免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审查。作为负责签署企业合并的政府机构,FTC对企业间交易的步伐能迈得多大拥有相当大的裁决权。因此,去年3月,当该机构及其一些国外同行表示,他们将重新审查生物制药交易方式时,整个行业都敲响了警钟。
不过,根据BioPharma Dive汇编的数据,去年年底有21笔价值5000万美元或以上的生物制药并购,包括默克以115亿美元收购Acceleron、辉瑞以67亿美元收购Arena Pharmaceuticals以及CSL以117亿美元收购Vifor Pharma。如果此类交易继续进行,企业对更严格监管审查的焦虑可能会缓解。
SPAC现象
首次公开募股(IPO)是许多成长中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典型垫脚石,但它们并不是进入公开市场的唯一途径。
空白支票公司,也称为SPAC或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创建它们的唯一目的是上市,然后与特定行业的有前途的公司合并。对于生物技术公司而言,SPAC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他们已经完成了运行IPO的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而且拥有大量可用现金。通过收购合并特定公司和资产,就可以顺利实现标的物公司的上市。
去年,生物技术公司与SPAC的合并有所增加,SPAC交易显得普遍,但它们的后市表现却不理想,这可能让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
Porges指出,SPAC在2020年和2021年的累计回报均低于IPO。生物医药的投资者当然不乐见这样的结果,这也给SPAC公司是否继续为并购提供另一种选择打上问号。
前瞻
根据以上分析和预判,今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会有起色和改善,预计会出现超级并购。不过,这取决于企业估值与买卖双方的互补性及董事会及股东会的认可。而现金充足的大型药厂并购能否如愿,还要看政策的宽松度和监管审核力度,以及股市的波动和市值的合理评估。如果临床试验结果好,部分潜在被收购企业有望变成“香饽饽”。
即使有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买方还得主动,该出手就得出手,否则错过了好公司、好项目、好产品,就得等下一波行情与新标的。只是,出手前,谁都没有100%把握。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