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十四五”中国医药经济活力图景

发布时间:2022-03-24 09:59:05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全球放缓、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中国医药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增长稳定有韧劲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深化医改政策显效,药品监管能力提升,持续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是,国内经济总体依然要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产业外部形势与内部变量不断演化,各种发展动能与升级挑战长期并存,医药全球竞合与创新生态重构紧密交织,中国医药经济于大变局中踏上新征程。

[图景1] 中国成为全球研发新活力地区   

政府重视医药创新,有明确的战略部署,知识产权的保护进展明显,创新型企业基本适应了全球竞争规则;基础设施与创新孵化园区建设陆续完善,有利于吸引海外高素质研发人才回归创业。目前,中国新药在研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启动的临床数量位居全球第四,中国拥有的生物类似药研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药物创新已经从“快速跟随模式”过渡到“快速追赶或原创主导”模式,在全球新药研发“潜力梯队”中占据前排地位。

[图景2] 政策“组合拳”赋能创新   

更高效审评审批机制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根据NMPA数据,2016-2020年,药品注册申请受理量共34279件。2021年,药品注册申请受理量达11569个,同比增长12.9%,其中2021年创新药受理64个,审批45个,显示国内新药研发持续活跃。

医保改革助推创新药价值变现。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也将“鼓励创新”作为重要原则,打开了创新药“跑步”进医保的大门,患者对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可及性明显提高。2017年新药从上市到进入医保要花4~9年,2020年进一步压缩至0.5~5年。2021年117种药品被纳入谈判范围,最终94种药品(目录外67种,目录内27种)谈判成功,全年累计惠及患者1.4亿人次,减负1500亿元。

进入医保后,新药以价换量成效明显。医保谈判新药在2020年的医院销售额增长47.1%,份额占比在一年间迅速从3.2%提升到4.9%。2021年底,国家谈判中原价70万元的诺西那生以3.3万元谈判价成交,标志着今后创新药医保谈判将会秉持“再小的群体都不应该被忽视”的生命至上理念,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尤其是高价的罕见病药,将会更多地通过谈判途径进入医保,直接拉动医院市场创新药销售额占比的上升。

[图景3] 企业主动加码创新投入

沪深两市医药上市公司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比2016年增加2.5倍。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有158家。平均研发投入以生物制药领域最高(3.09亿元)。

原创新药领域高投入、高风险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既往的沉没成本、资本预期驱动和企业内生动力都让中国式原始创新停不下来。然而,全球创新药研发回报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0.1%下跌到2019年的1.8%,成本攀升让企业不得不正视药物价值,一些me-too新药的高溢价融资泡沫退潮,创新药从价格向价值回归。

[图景4] 新药全球竞合进入爆发期

2021年,国家药监局连任ICH管委会成员,中国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和国际接轨的路径全面打通。中国创新头部企业积极布局国际化。一方面,通过跨国合作,在引进国外技术平台的同时(例如信达从罗氏引入了其通用CAR-T平台的使用权),也积极建立自有的专属技术平台(例如亘喜生物的Fast CAR-T生产平台,该技术可将CAR-T制造时间从两周缩短至一天)。另一方面,积极在海外布局临床研究,例如恒瑞在美国、欧洲、澳洲、日本组建临床研发团队。目前,中国药企海外临床研究覆盖范围已经超50个国家。

国产新药国际注册方面,不乏被授予“孤儿药”资格(如: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突破性疗法认定”(如: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以及“快速通道”资格(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治疗胃癌的适应症)等。

此外,医药创新中的授权合作(License)进入爆发期。国内医药行业License-in交易数量从2016年的34起,快速发展到2021年超过120起。仅2021年就发生了50多起对海外企业的授权交易,其中创新药项目License-out占比接近一半,有利于初创型企业的“借船出海”,中国本土创新药真正进入国际平台,开启“与狼共舞”的时代。

[图景5] 中药创新厚积薄发

近年来,国家打出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激发了中药创新的活力,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不断提升。2017-2021年,国内共有20款中药新药获批上市。2021年,NMPA批准12款中药新药,数量创近5年新高。

2021年12月,《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将发挥医保优势支持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纳入医保的中成药数量不断增多,2017-2021 年上市中药创新药共有8款进入医保目录。中药谈判通过率整体较高(2017、2019、2021年谈判通过率分别为62.5%、95.8%、83.9%),在2021年医保谈判中,中药产品中标的数量更是远超西药。另外从医保谈判降幅看,中药降幅相对温和,价格承压较小。

2022年初国家又发布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十四五”时期将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等,意味着今后中药创新药将拥抱政策红利密集的新机遇。

[图景6] 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首仿药竞逐海外市场   

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4.2%。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个人一生的医疗费用有70%~80%来自老年阶段,因此未来五年,中国老龄社会医疗负担加重。发展仿制药是各国应对老龄社会缓解医保压力的共识。我国做强仿制药产业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国务院办公厅此前下发《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明确要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打造仿制药强国,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促质量升级。截至2021年底,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注册证期末实有数量达到1904个。

当前,美国仿制药的使用渗透率高达92%,仿制药市场销售额约1230亿美元;中国仅次于美国,仿制药市场销售额约1100亿美元。但是,在医院这个药品销售的第一大终端,国产仿制药的医院销售额占比没有提高,甚至因为集采对国产仿制药降价强效应,占比从2016年的75.4%下降到目前的68%。反观原研药的金额比重,从5年前的23%提高到现在的27.4%,逆向替代也为国产仿制药的竞争增加了新变数。

下一阶段,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主基调是“稳”,稳住集采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本面,通过询价、竞价、综合评价等方式,中标价将平稳接续,力保带量采购落地执行,仿制药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微利竞争格局开启。

2021年7月,《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发布,专利挑战成功的首仿药将获得一年的市场独占期。首仿药近年来一直比较受关注。2017-2029年,全球专利到期药物至少有97个,这给国内具备高水平仿制能力的药企留下巨大空间。未来,仿制药突围微利时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抢占首仿高地,开拓海外市场。

[图景7] 新一轮治理时代来临

高质量发展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经过改革开放40年,监管能力提升、定价与采购机制更迭,中国药品市场基本形成了开放、公平的竞争格局。但是,由于药品领域特殊的生产要素专业性和需求刚性,部分资本逐利行为引发了上游原料药垄断和终端电商野蛮生长的新问题。展望今后五年,新一轮治理时代将会来临。

原料药反垄断,加快结构升级。近三年愈演愈烈的原料药垄断性涨价将会终结。《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发布,成为“十四五”原料药产业结构升级的行动纲领。未来,骨干企业将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真正让中国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附加值。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品种,突破一批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和生产基地。原料药产业供给体系韧性显著增强,为国际竞争合作锻造特色长板。

线上监管法规逐步明晰,规范化治理加码。网络药品零售监管法制化进程加快。2021年医药零售线下销售额为4359亿元,比上年增加4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而线上医药销售额为2230亿元,比上年增加63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40%,线上增量的绝对值约是线下的14.8倍。预计2022年突破2899亿元,增幅约30%,线上终端增速远远高于线下终端增速。但是,伴随快速发展而来的,也有网上违规销售问题。预计随着《网络药品销售管理办法》出台,相应的安全监管、医保支付等政策将陆续到位,药品网售市场秩序有望持续净化。

未来处方药网售将发布负面清单,对互联网远程审方也会提升监管力度。资本补贴、降价促销催生的网售泡沫会渐渐褪去。以大型连锁药店的网订店取、即时配送为主导,以DTP专业药房为核心,以处方外流和医保线上支付为配套,线上线下融合一致的医药网络零售新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图景8] 主流主导裂变重组,构建竞争新秩序

跨国药企顺势而为,在华布局大调整。受重磅药物销售额下降以及管理层变动的影响,近十年全球十家主要跨国药企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仅为0.3%,跨国巨头进入增速慢周期;而中国制药百强规模保持了14%~15%的年均增长,本土制药百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稳定在45%以上。中国药品市场“国内竞争国际化”格局明显。

未来要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优秀的本土企业群体、卓越的创新能力缺一不可,药品质量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部分国内企业将把握跨国药企剥离业务的机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收购适合的产品线,快速提升企业产品力与品牌力。

但是,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近期原研药的降价,实际上会对国产一致性评价过评药品形成新竞争——以往国产仿制药可以利用成本优势、价格优势赢得的市场,很可能因为原研药主动降价而遭受冲击。

头部企业崛起,两极分化加剧。从规模占比看,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医药工业企业数量,已经从2011年的4074家下降到2020年的1702家,减少了一半以上;百亿元以上企业从2011年的7家增加到21家。中国医药集团进入全球100强,上药集团、广药集团先后进入全球500强。数量上占6%的中大型企业(10亿以上)贡献了60%左右的销售收入与利润。医药工业“多小散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

资本赛道分化,医药投资多元布局。在本土创新药上市增加、研发生态优化的预期下,过去五年,中国创新药迎来融资的黄金时代,但是新药研发失败率的高风险、医保谈判后以价换量短期难以兑现高回报等现实情况,给“新药投资热”降了温。2021年百济神州科创板破发、英科医疗放弃港股IPO,揭示出潜藏的融资泡沫,特别是高水平重复创新产品的高溢价融资开始退潮。

资本开始寻觅新的投资赛道,下一阶段,对医药零售领域的渗透会明显加深。社会资本在零售药店圈开展新一轮跑马圈地。2021年前三季度,六大上市连锁企业的门店数达到37027家,占全国药店总数的6.4%,门店数量增长30.1%,带动营收增长14.7%,远远超过实体药店5%~6%的平均业绩增长。中国连锁药店巨头也正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挑战,2021年前四大上市连锁的店均收入同比下降超过11%,揭示了药店盈利模式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短板,但也给资本留下了重组的空间。未来,大型连锁将借助资本力,实现专业化进阶,开展慢病管理、药品福利管理等多元化增值服务。

观点>>

加速!向制药强国进发

为实现制药强国的使命,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是“十四五”中国医药经济的主旋律。

展望“十四五”,中国医药将开启生命科学引领创新的新纪元,以新型疫苗、精准医疗为代表的重大产品突破,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拉开序幕。以基因和细胞为基础的创新变革,将带动中国医药经济再上新台阶。在这个新纪元中,中国将深度影响世界医药经济格局的重排。中国医药创新头部企业将跻身全球主赛场,本土初创型企业加快携手跨国巨头攻关临床用药急需,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同频共振,实现更有效的协同创新。

南方所医药经济报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入世以来的20年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20倍,突破4万亿元,中国的医药出口增长了19倍,超过800亿美元,而中国药品市场在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五分之一。中国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新价值高地。

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制药强国的差距逐步缩小。

从需求侧看,中美在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上的差距,从2010年2.8倍之差缩小到1.5倍之差;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从1∶50缩小到1∶20;药品市场销售额从1∶3.8缩小到1∶1.7。

从供给侧看,中国赶超型后发优势更加明显:中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1%,而美国仅为2.4%;过去十年,中美制药企业TOP1的销售额对比从1∶25缩小到1∶2.5;药品批发企业TOP1的销售额对比从1∶8.3缩小到1∶3.3;药品零售连锁企业TOP1的销售额对比从1∶125缩小到1∶91。中美医药企业的顶端规模差距逐渐缩小,有望拉动今后在质量管理升级对标的进程,对于加速向制药强国迈进具有典型意义。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按统计口径,2022年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将突破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到“十四五”期末,医药工业产值有望突破5万亿元。2022年中国药品市场销售额22533亿元,同比增长9.4%;到“十四五”期末,中国药品市场将接近2.7万亿元。

未来的国际化竞争将聚焦于国际标准认同下的质量竞争,致广大而尽精微,医药产业之崛起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提升民生福祉的重大使命,更要在竞争升级中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十四五”,中国医药产业将融入全球竞合的大变局,升级动能澎湃,转型变量交织,助推创新后浪,追赶世界前沿,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充满活力的中国医药新图景向未来延展。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