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4 09:51:22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得益于审评审批改革,跨国医疗健康企业进一步加快了创新药品和医疗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临床需求。医保目录调整鼓励创新,提升了进口创新医药产品的可及性。近两年,跨国医疗健康企业在华策略加速调整,本土化融合、架构整合密集,呈现全新发展图景。TOP级跨国医疗健康企业在中国如何顺势而为?如何继续开拓新医药政策联合作用下的国内医药市场?
[嘉宾]
彭振科 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总裁
宋为群 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
王 磊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
辉瑞:从强大商业组织进化为一流科学巨擘
2021年是辉瑞的转型元年,是辉瑞新征程的开始。迄今已有170余年历史的辉瑞正在转型成为一家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的、以患者为先的生物制药公司, 从一个强大的商业组织进化为一流的科学巨擘。
中国是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作为辉瑞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为全球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空间。进入中国30余年来,辉瑞已向中国引进了包括原研药及疫苗在内的60余种创新药品,惠及千万中国患者。为了更好地拥抱变化并抓住机遇,更好地融入中国创新生态系统,辉瑞全新的中国区组织架构调整成了辉瑞中国转型的关键第一步。
辉瑞中国把此前的组织架构调整为医院急症、肿瘤、罕见病、炎症和免疫、疫苗、市场扩张六个事业部,这六个独立的事业部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力,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患者的需求。我们将积极推进改革,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借助全球资源和平台,建立一个更敏捷、更高效的组织。
在中国市场,我们聚焦于肿瘤、疫苗、抗感染、炎症与免疫、罕见病这五大领域的高品质创新产品和治疗方案。到2025年,辉瑞计划向中国引入24个新产品或新适应症/新剂型,满足中国患者生命各阶段的健康需求。我们通过将变革性技术和前沿科学结合起来,引领生物制药的创新。我们不仅治疗疾病,更治愈和预防这些疾病。我们知道,创新不应止于新药研发和引进,更要以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技术和平台赋能医疗,以及以创新支付模式保障患者得到应有的医疗服务,从而推动实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药品可及性。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诸多利好信息。我们看到,开放的中国市场为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经济稳定增长基调明确,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这为包含辉瑞在内的众多外资企业夯实了植根中国的信心和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心。
“为患者带来改变其生活的突破创新”是辉瑞始终如一的中国承诺。在中国,辉瑞在积极引进突破性创新药物的同时,致力于本土研发,持续加大在中国的创新研发投入,促进本土研发能力、体系、技术专利和文化的提升,在加快满足国内医疗需求的同时,协同业界在中国创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属于全球研发共同体的一部分的生物制药研发生态环境。秉持“科学致胜”的理念,辉瑞将更加努力,将辉瑞的创新蓝图与“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惠及更多的中国患者。
强生:三大战略六大举措共筑中国式“健康防线”
正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迎来开门红。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此外,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拓展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给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一抹亮色,也为包括强生在内的外资企业继续深耕在华发展提供了重要信心和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政府推出系列政策,不断加快医疗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老百姓对不同层次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强生中国2021年底宣布,将以“激发活力,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医疗体系建设;科学为本,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回馈社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三大战略六大举措,助力构建共同富裕的“健康防线”,成为率先宣布支持共同富裕的世界领先跨国企业。
强生一直致力于支持扩大医疗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目前,强生医疗旗下的外科、骨科、心脑血管、眼科等各大业务的创新医疗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快速引进、本土生产等方式进入更多二、三、四、五线城市,覆盖各级医院超过1万家,让安全、高效的医疗产品以合理的价格覆盖广大中国病患和家庭。同时,我们还以创新赋能医护,以我们强大的专业教育能力,助力整体医疗水平尤其是基层医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此外,强生在华的制药业务覆盖了肿瘤学、免疫学、神经学、肺动脉高压以及传染病等国家医疗需求最迫切的治疗领域。未来,我们将加速引进全球领先的创新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尤其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癌症、慢性病、罕见病等疾病的创新产品,并努力让更多患者可以用得上、用得起创新的治疗方案。
同时,强生公司高度重视创新研发。聚焦到中国市场,我们在北京、上海、苏州、西安、广州等地设立了大型高端供应链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并在上海建立了一站式合作创新平台,支持并推动颠覆性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未来,我们将持续投资本土医疗产品高端供应链能力的建设,支持政府产业链升级工作,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作为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医疗健康领军者,我们将以独特的“创新+发展”双引擎模式,用更加瞩目的“中国速度”,全面推动以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大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阿斯利康:锻造升级中国研发中心竞争力
过去一年来,阿斯利康积极主动的调整带来了优化的组织架构和高效协同的发展格局,从而形成强大的协同力量,推进战略的落地,实现我们对患者的长期承诺。
今年,阿斯利康整合及县慢病、零售、社区、飞鹰业务部,新成立全渠道事业部。作为最早布局基层的跨国药企之一,阿斯利康对中国的基层市场有着更精准的认知。过往的一些探索让我们看到基层还是应当回归疾病和学科本身,要提高效率。我们把几个业务场景相似的部门相互整合,能更高效率地调配资源,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患者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推进创新药品和疾病管理方案在基层的广泛可及,阿斯利康还积极支持基层学科建设,推进标准化诊疗落地,助力基层诊疗能力有效提升,惠及基层患者。
此外,我们整合成立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在深耕呼吸、消化治疗领域的同时,加快将全球疫苗和自体免疫管线引进中国,提升阿斯利康关键治疗领域的产品优势和业务效率,强强联合,更好地服务中国患者。去年,我们完成了对瑞颂制药(Alexion)的收购,进军罕见病领域。截至目前,阿斯利康在该领域共有5款药物已在全球获批,用于治疗7种罕见病和严重病症。未来我们将积极引入全球产品并逐步做到同步研发,让罕见病创新药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得益于中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改革,近30年来,阿斯利康扎根本土快速发展,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15亿美元,投资超过10亿美元,引进了六大治疗领域近40种创新药物,覆盖了从慢病到肿瘤等中国患者亟需的治疗领域。中国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及重要的增长引擎。
今年,阿斯利康将继续发挥跨国企业桥梁作用,加大在华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及“双循环”经济发展,深化“国际化+本土化”的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已实现全面升级,覆盖整个研发生命周期,向更早期研发拓展。在支持全球新药开发的同时,关注中国高发疾病药物研发,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推动本土原创新药走向世界。我们将凭借位于北京、广州、无锡、杭州、成都的区域总部,将我们的创新药物、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的模式带到全国各地,协同与中金资本联合成立的全球医疗产业基金,持续与跨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协作、全球化的创新健康生态圈,汇聚全球智慧,推动中国本土创新孵化,造福更多患者。阿斯利康将始终做扎根中国、走向世界的本土化跨国企业,我们在不停地摸索、不停地总结,但一定会坚持做对的事,为患者带来切实的改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