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药明业绩快报隐含哪些信号? 二线CXO或严重分化

发布时间:2022-02-25 15:36:43作者:杨泽康来源:医药经济报

2月15日,药明康德发布2021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实现净利润50.97亿元,同比增长72.19%,营收实现229亿元,同比增长38.5%。此前,公司在业绩预告中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68%~70%,预计营收实现增长38%~38.5%,收入和净利润都在区间顶格并突破了区间上限,超越市场预期。

在强势的业绩表现下,业绩快报也“自曝”部分板块收入可能下滑的态势:“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WuXiDDSU)业务2022年将迭代升级,以满足客户对国内新药研发服务更高的要求,公司预计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21年度本公司通过不断优化经营效率,令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规模效应得以进一步显现。”


新药研发全新合作模式

 

药明康德在快报中对DDSU业务的阐述,不仅体现了公司的责任心,还有一些小技巧。毕竟药明系影响市场预期策略的能力位居国内上市公司前列,先是给市场投资者打预防针,让大家对2022年有一个较低的预期。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仍然展现出强势的业绩增长,那么无疑又是超预期的,妥妥拿捏住了市场情绪。

那么,DDSU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DDSU是药明康德为药企提供的以IND申报为目标的一站式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包括靶点验证、药物设计、药物化学、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CMC等临床前研究开发服务子平台。DDSU通过对各子平台的有机整合,采用全新的合作模式,专注于为中国药企赋能研发小分子1类新药。

最新数据显示,DDSU业务共有232个项目进行中,其中1个项目处于NDA阶段,3个项目处于临床Ⅲ期,管线比较丰满。

而药明康德提到的全新合作模式,指的是“服务费+里程碑收费+专利费”的收入组合,他们与药企客户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理念,不仅收取IND之前的一站式服务费用,还约定按照里程碑条件的达成收取分成、药品成功上市后享有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DDSU平台给市场传递了“只要技术足够强,不愁条款没人接”的信号。随着陆续有管线步入商业化阶段,DDSU进行管线优化后,来自销售分成、CDMO服务这两部分的收入曲线将拥有更大的斜率。


Fast-follow管线“砍单潮”


有些问题对头部企业来说不是问题,但对行业弱者来说就成了难题。

首先,CDE新的窗口指导以及信达出海受阻带来Fast-follow管线的“砍单潮”。信达生物的PD-1出海受阻,预示着国内me-too药企出海捷径暂时不通。

但凡对投资者负责的创新药上市公司,如果手握着第二、第三梯队的me-too管线,面对CDE新政和复杂多变的市场前景,最负责任的态度就是忍痛砍掉,而不是像某些公司吊着“续命针”去维持公司股价。

砍单这种操作又分主动和被动,一种是药企主动终止,另一种是“CXO主动优化”。

在最新卖方调研交流会上,药明康德管理层表示:“DDSU服务中国客户,由于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Fast-follow研发需求下降,部分客户的需求转向Be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更前沿领域(Protac、多肽等)。因此DDSU需要相应的迭代升级,短期收入增长存在压力、项目数量也可能下降、项目交付周期可能延长,但未来单价及销售提成会增加,长期利好DDSU业务增长。”

这对药明康德来说可能只是阵痛,但部分二三线没有特色的CXO就没那么幸运了,本身在承接订单方面议价能力偏弱,只能吃巨头剩下的“蛋糕”,如果国内药企研发费用收缩或主动砍单,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药物发现平台竞争力凸显


其次,“漏斗模式”(通过大量承接药物发现等临床前订单作为流量入口,跟随分子研发进度慢慢进入到临床后期、商业化阶段成为CXO的大额订单)的反身一击:没有与时俱进的发现平台,二线CXO接单竞争力将下滑。

谁会想到,CXO引以为傲的漏斗模式也会成为双刃剑?随着国内药物研发竞争内卷化,目前小分子药物的研发热点已经转向了Protac、多肽等新兴领域,大分子药物则转向ADC、多抗等更前沿的技术领域。

早在2016年,药明康德就已经建立了全球领先的Protac药物发现和测试平台,当时全球进入临床的Protac药物屈指可数。

巨头们与时俱进的技术敏感度、客户和项目池子的底蕴,可以支撑这种“砍单+转型”的阵痛,但二三线CXO公司就不一定了。由于药物发现平台往往是客户订单的导流入口,如果CXO公司的平台缺乏吸引力和前沿性,不仅没有办法将现有客户留住,新客户的导入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CXO药物发现平台则更具竞争力。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入,那么一站式平台后续的盈利大头CDMO产能就成了摆设。从最近CXO公司股价走势分化就能看出,资本市场在用脚投票。

未来,或许CXO的“赛道论”可以下线了,投资者在考虑投资CXO行业时,必须擦亮眼睛,避免陷入被标榜成“高成长”的中小型CXO的估值陷阱。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