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三问2022医药集采怎么玩

发布时间:2022-01-27 17:19:10作者:赵书敏来源:医药经济报

企业有没有利润空间?谁胜谁负?年度集采重点?


每到新年话集采!近几年只要到了新旧交界的时间,就会有关于国家集中采购的重磅消息传来。

2019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虽然在这个方案出台之前,“4+7”就先行试点了,但这份方案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正式地给了集中采购“名份”。

2019年12月3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这次,药品集中采购成为是医改的突破口,事关医改成败。

2021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这次的关键词是“常态化制度化”,可见国家对实施带量集中采购是坚定不移的。

到了2022年,依然是1月,这次虽然没有发布文件,但集中采购成为了新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该会议上提出:要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保证中选药品和耗材长期稳定供应,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

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对于集采,企业需要厘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布局。

QQ图片20220127171920.jpg


问题1 集采“省钱账”怎么算?


如果不是竞争太过激烈,如果降价幅度能在合理范围内,那么生产企业还是有利润空间的


一年至少能省1300亿元

截至2021年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累计节约医保和患者支出2600亿元!

从“4+7”试点品种落地开始(2019年3月),国家集中采购满打满算还没够三年,前面集采的品种不多;如果按全国范围来看,国家集中采购落地实施也只有两年多一点(2019年12月至今)。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测算数据,按约定采购量计算,截至第六批国家药品集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费用节约每年达到1293亿元。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董朝晖表示,实际实施时的采购量会比约定采购量更高,因此,实际上节约的采购费用也会更多。

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全面实施国家集中采购之前(按2019年算),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化学药和生物药的销售规模大约11000亿元,加上零售药店的3000亿元,化学药和生物药集采前的整体销售规模在14000亿元左右,则1300亿元接近10%。

渠道“让出”50%价格降幅

而这个笔巨大的金额并不是全部由生产企业“让出来”,更多是由渠道“让利”的。国家医保局曾进行调研估算,集中采购前,药品的销售价格中大约40%左右是公关或渠道成本;另外,若医院能及时结清账款,这一块一年能节省相当于药价的7%左右的财务成本。其实,财务成本这块本来生产企业也不会承受太多,因为配送企业往往起到了资金池的作用,但给生产企业的采购款项账期不可能有一年那么长,一般为一个月甚至是现款。因此,中选企业往往会通过集中配送企业、降低配送点数、进一步压缩账期等方式来降低自身成本。

因此,仅算这些账,集中采购就能达到将近50%的价格降幅。再加上集中采购中采购量的承诺,生产企业就有更多薄利多销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竞争太过激烈,降价幅度能在合理范围内的话,生产企业还是有利润空间的。

按照这样的理论,在集中采购中,利益受损最大的一方面在“渠道”上,包括曾经承担公关“职能”的渠道和单纯的配送企业——但显然,某些“渠道”也是国家与公众不希望继续存在的;另一方面就是落选企业,这也会迫使有能力的医药企业转型,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提高质量上。而这实际上也是医药行业结构调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问题2  与医保支付如何“双剑联动”?


尽可能顾及各方利益,“四个人打麻将,全都赢钱”,输的恐怕就是没办法上场的企业了


自从国家医保局成立,这个“史上最强医保局”一手抓采购,一手抓支付,两把改革的利刃在手,医药行业的大变革就开始了。那么,医保局手中这两把利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在2021年初发布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中有答案,即:改进中选产品结算方式(医保基金预付);做好中选价格与医保支付标准协同;完善对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结余留用)。

医保基金预付:降低企业回款压力  

医保基金预付是指“医保基金按不低于协议采购金额30%预付给医疗机构”,并要求医疗机构向医药企业及时结清货款。这是为了降低医院回款的压力,同时尽量保障承诺给企业的“财务成本节约”能落实。当然,对于企业而言,最好是能实现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而这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

支付标准协同:引导患者使用中选产品  

支付标准协同,即按中选价格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原则上中选产品与非中选产品支付标准相同,如果患者要求使用价格超过医保支付标准的非中选产品,则自付差价。如此,在医院受到协议采购量约束的同时,患者也会因支付标准而被引导使用中选产品。

对于化学药而言,国家集中采购的质量门槛是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临床疗效上,这些产品与原研产品基本一致;而生物药和医疗器械因为缺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道质量门槛,所以在推行时也更为谨慎。再加上生产监督检查以及抽样检验全覆盖的监管政策,国家集中采购品种的质量还是能得到保证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患者使用价格更低的集中采购品种,可以较好地做到降价不降质。而对于有余力且认品牌的患者,也可以采取自付差价的方式使用其他品牌产品。

结余留用:DRG/DIP试点与否,“让利”方案不同  

如果说医保基金预付和支付标准协同分别是针对医药企业和患者的,那么结余留用就是针对医疗机构了。

在没有实行DRG或DIP付费改革试点的地区,对集中采购的药品和耗材进行单列预算管理,医疗机构使用中选产品不超预算的,经考核后可以按一定比例获得结余留用资金。据悉,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将第一批药品集中采购结余留用资金拨付到位,第二批集中采购结余留用资金也在落实中。

而在实行DRG或DIP付费改革试点的“百城”,还明确了首年可不下调相应病种(病组)医保支付标准,以后再按规则定期调整病种(病组)医保支付标准。这意味着,对于这些医疗机构而言,首年集采的节余将大部分让利给医院。

伴随着集中采购降价的,还有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在总治疗费用下降的同时,尽可能保障医院利益,也将原来的“隐性收入”翻到了阳光下。以北京为例,冠脉支架集采后,每台手术的耗材费用能节约万元左右,配合集采,北京调整了冠脉支架手术的价格,涨幅20%,但并未调整DRG冠脉支架置入病组的支付标准。

当然,这些结余留用资金也不是白给医疗机构的,是作为对医疗机构参与集中采购改革的激励,经考核后才给。考核包括医疗机构报量情况、约定采购量执行情况、及时回款情况、在集采平台采购情况等。

在医保支付与集中采购和联动方面,尽可能顾及各方利益,即“四个人打麻将,全都赢钱”,输的恐怕就是没办法上场的企业了。


问题3  集采2022时间表、未来节奏?


化学药保持每年两批的节奏,继续探索生物药、中成药集采;高值医用耗材不会推进得太快,2022年重点是骨科类耗材集采


2022年伊始,集采的进度调子就定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2022年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每个省合计要达到350个以上;高值医用耗材方面,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

接下来几年的调子其实也定了——到2025年,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达到500个,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5类以上。这意味着,公立医院中占药品80%金额的品种,以及占高值医用耗材50%金额的品种,都将由集采产生。

具体到国家集采,化学药会保持每年两批的节奏,同时继续探索生物药、中成药集采。前不久,由湖北省牵头的19省联盟中成药集中带量开标了,这是国内首次中成药集采,相信国家集采中成药也不远了。高值医用耗材因“一品一策”原则,不会推进得太快,2022年重点依然是骨科类的耗材集采。


结语>>


药品和高值耗材的集中采购势在必行,集采品种也终将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医药企业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地争取上场“打麻将”的机会,“牌技”好的或许能多赢些。

除此之外就是转型:化学药和生物药转型做创新药物,中药转型向消费品发展,向国际化进军,等等。一个已经“内卷”的市场,只有向外发展了。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