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转战院外谈何容易

发布时间:2022-01-24 15:28:30作者:特约撰稿人 刘胜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国医药市场可初略分为医院市场和院外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以医院市场为主导。近几年,随着带量采购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药品品种纳入集采范围。有些药品既往在医院市场销量不俗,但因集采未能中选,导致医院市场萎缩甚至消亡,不得不转战院外市场。

这样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实践证明,相当多甚至大部分产品转战院外市场仍以失败而告终。何以故?

笔者认为,医院和院外这两个市场,虽有诸多共性,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如果经营者未能注意到这些差异并找到妥善的应对办法,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医生主导VS顾客主导

在医院市场和院外市场,药品选择的主导权相差甚远。

在医院市场,除非是单纯的患者要求医生开药(通常是慢病复购药品),如果是标准的疾病诊疗,患者对药品的选择权很小。采用什么品种(通用名)几乎完全由医生决定。此后,选择何种品牌(生产厂家),患者有可能参与选择;但是,如果医生有明显的倾向性,则通常以医生的推荐为准。而且,医院的品牌数量较少,通常只有两个甚至只有一个,可选的余地很小。

在院外市场,患者几乎是完全主导。选用什么品种(通用名)、选择什么品牌(生产厂家),完全是自主决策。无论是药店店员还是药企的推广代表,对患者只能起到导购的作用:介绍产品的作用,患者听进去多少,能够起到多少作用,都难以把握。而且,药店的品牌(生产厂家)往往较多,如果是网上药店(电商),可选择的品牌则更多,显然会使某个品牌被患者购买的几率下降。

价格优势VS价格劣势  

在本轮医改前,医院药品价格通常明显高于院外药品。因此,患者为了节省药品费用支出,复购时往往会到院外药店,从而带来不少院外自然销量。但是,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尤其是集采后的价格跳水,使一些药品尤其是集采药品的院内价格大幅低于院外价格。

如此一来,转战院外市场的这些药品,本来拥有的价格优势瞬间逆转,成为价格劣势。而且,这种价格劣势是无法扭转的。因为,如果能降价、想降价,在集采时就应该去拼价格;另外,如果降价,营销推广费用也就没有了来源。

因此,在院外市场,药品价格高企,远远高于集采药品价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如果能给顾客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高价还是可以成立的。问题在于:只有少数品牌能够给出这个理由,比如一些原研药品牌。

利益驱动VS品牌驱动

如前所述,由于医院市场由医生主导,故带金模式大行其道,立竿见影。但是,一旦转战到院外市场,则由于主导权的转移,带金模式的效果堪忧。

在院外市场,药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建立品牌,并不只是给产品一个注册商标;更重要的是,让品牌占据某个品类(品种)的某个特性,使该品牌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从而获得顾客的优先选择。

如果某药品品牌被众多消费者指名购买,则可视为品牌驱动。例如“钙尔奇”“康泰克”“达克宁”这些品牌药品,即使利润率不高,药店也不得不采购,因为这些品牌能带来顾客。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商战亦如此。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市场,都面临其他产品及品牌的竞争。只有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找到一个稳固、有利的位置,你的品牌才能真正创造顾客,被顾客购买。否则,它只是货架上的“占位者”,顾客完全有可能视而不见。

集采落标品种(品牌)转战院外市场,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困难重重。经营者不宜盲目冒进,不打无胜算之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