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7 15:45:44作者:杨泽康来源:医药经济报
创新药遭遇国际化受阻与本土内卷的双重困境,中药股估值回归理性
1月13日,中药股退潮,A股中药股开盘领跌,华森制药一度触及跌停,吉药控股、众生药业、新天药业、千金药业等跟跌,今年初持续火爆的中药股降温。另一边,生物科技公司的资本市场表现亦不乐观,恒生医药指数不断下跌。
创新药本土内卷
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新批准的25个国产1类新药,在2020年的全年销售总额约140亿元人民币,单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品种8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4个, 3个是PD-1单抗;4个国产PD-1单抗大概占140亿元中的80多亿元,其他的21个药合计销售额不超过60亿元。这除了解释PD-1为什么那么卷,也反映出国内市场出大品种药物任重而道远。
在医保基金庞大的支出压力下,创新药企不仅面临巨大的降价压力,新药定价也考验管理层的智慧。开拓药业是“勇敢的”,普克鲁胺的美国Ⅲ期临床失败给市场重新强调了风险警示:创新药研发是有很大失败风险的。
如果只看一个时间段内创新药研发的高成功率,这是由Fast-follow策略带来的错觉,在某一条路被前人确认可以通往山腰(靶点验证),那么遵循这条道路的后来者也失去了探索山巅的趣味。
创新药研发的路上,风险和回报成正相关,选择了平庸或者拾人牙慧,回报自然直线下滑。
面临国内部分领域内卷的环境,就连Fast-follow“老大哥”恒瑞医药的孙飘扬在研发日都明确表示:“要去凉快的地方。”不加入过度竞争的靶点,研发布局前移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务。“去凉快的地方”意味着,未来国内创新药研发成功率将大大降低,这是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过程。国内二级市场必须在阵痛中接受这个趋势。
国际市场不确定性仍大
国内药企国际化同样面临不小的挑战,比如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想要创造大单品,必须直面FDA。
“信达的PD-1美国能否获批”的热议还在继续,尽管靴子未落地(2月10日),也令准备以中国数据申报美国BLA的药企们深思,加上FDA对me-too药物缺乏好感,不确定性引发公司股价持续大跌。
万春药业的普那布林、康弘药业的康帕西普等在海外折戟的管线一遍遍地在警醒后来者,发达国家的临床并非找个知名CRO就能过关。未来,能够顶住“内卷”压力脱颖而出,且经得住国际化检验的药企,更显弥足珍贵。
中药股将迎分化
相较于市场对创新药研发风险意识的“觉醒”,中药近来的支撑逻辑显得“清朗”不少。国内扶持中药的政策密集袭来给行业添上了一把火,尤其是去年年末《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意义深远。
短期内中药没有DRGs/DIP政策的影响。最新政策表明:一般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可继续按项目付费,中医药机构可暂不实行DRG付费。
中药部分品种不受集采和医保谈判的困扰。中成药本质上和化药、生物药一致,均占用医保资金,也会纳入“控费”范围。中药配方颗粒尽管质量标准落地后纳入集采不可避免,但由于中短期竞争格局良好受到资本青睐,远期增长将受到政策掣肘。而非处方的中药消费品,大多数在OTC端销售,几乎不受医保政策影响,并且拥有强自主定价权,如片仔癀、安宫牛黄丸等。
另外,中药创新药的研发与西药截然不同,风险成倍降低。从创新路径看,中药注册分为四类: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前三类都属于中药创新药,绝大部分都围绕中医经典名方展开。
中药创新药也要遵循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评审批,但如果某种药曾有临床使用经验,且已获临床认可,即可豁免大量临床前研究。近年获批上市的中药创新药以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为主,这也是最有可能获得临床前豁免的一大类。
拿什么支撑上涨
中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长期存在。民生证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药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的中位数为3.28%,只有33家中药企业达到这个水平,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在2020年和2021年获得明显改善。
中医的理论基础与西医不同,它是一套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从实用主义出发,不可否认中药在某些疾病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新冠、癌症等。实用主义与政策培育春风,并不能让大量企业配上高估值,因为企业自身业绩无法匹配,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片仔癀常年保持超高的市盈率无可厚非,它具有稀缺性和长牛的业绩支撑;健民集团冲击40倍市盈率也算合理,毕竟有独一份的牛黄体内培育技术。反观同仁堂,连续5年利润零增长,市盈率来到50多倍,安宫牛黄丸的确是绝密配方,但不可能频繁涨价,卖方预测公司的安宫牛黄丸叠加几个品种涨价操作将增厚2022年10%左右的净利润。
还值得一提的是灵芝、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培育、加工、销售的小龙头寿仙谷,被冠为中药饮片的“卖水人”选手之一,然而消费保健属性极强,反馈到业绩增速大约10%~20%区间,市盈率已经准备冲击50倍。
靠什么继续上涨?炒作低估价值修复无可厚非,一旦市值脱离基本面,自由落体是迟早的事情。
创新药圈泡沫褪去
面对中药板块的基本面,唯一让其市值增长的核心逻辑是涨价,政策免疫成为资金炒作中药最好的理由。反观创新药以及附属的一系列板块,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估值扩张,以CXO和生命科学上游企业为首的“卖水人”板块更是造就了遍地100倍市盈率上市公司的奇观。
支撑板块继续市值扩张只有唯二逻辑,其一是业绩,CXO去年三季度的符合预期却没有超预期,在市场资金眼中成为了这个象限的最大利空,意味着以业绩为逻辑的借口无法继续演绎;其二便是消息面,原本以为国产创新药厂商将在医保谈判结束后迎来反扑,谁想药企出海、谈判降价纷纷迎来利空。
一旦二级市场低迷,就给IPO乃至一级市场带去了连锁反应。A股打新曾有着“不败金身”的美誉,可孚医疗、成大生物、迪哲医药、百济神州这一连串的生物医疗公司打破了这一佳话,背后不仅是IPO询价体系的问题,更是资金对于行业及公司的一种投票行为。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港交所的18A公司上,IPO陷入了循环破发的怪圈。
随着注册制深入贯彻,生物医药板块市值占据A股更大的比重,药品、器械和服务IPO的合计金额从2015年的103亿元逐渐提升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349亿元,市值增大并没有换来机构们的大量超配,池子大了,水却少了。
最近,笔者和部分一级机构聊起创新药项目时,投资经理们早已没有了当初的热情,Biotch创始人们也早已没有了前几年的意气风发……
随着本轮行情调整,创新药圈的浮躁和泡沫正在褪去。无法否认的是,国内创新药行业与欧美还有相当差距,对于这个充满想象力和成长性的赛道,我们不妨多给一些时间,多给一些宽容。中药也好,西药也罢,一切用临床疗效说话。诚如上市公司的市值和股价,短期是资金、情绪投票机,长期却是基本面的“称重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