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澳门中医药发展遇瓶颈如何破题?

发布时间:2022-01-17 12:26:46作者:苏雯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1年12月31日,广东省药品监管局向港澳三家企业的三个品种颁发内地上市注册证书,标志着广东省落实国家有关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惠港惠澳政策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中医药产业是大力推进澳门三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为此,澳门特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行政力量与经济资源,致力于解决澳门中医药产业体量微小、空间狭小、资源有限的问题,以期突破瓶颈与障碍,寻找发展路线与途径。


A  现状

基础弱、底子薄、规模小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澳门特区一直以来均以西洋医药体系管理其医药产业,中药并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负责,更没有相关专门立法,而是划归卫生局药物事务厅督导。但是,澳门卫生局药物事务厅以西药管理为核心,较少纳入中医药,缺少专业人才,缺乏用中医药思维管理中医药产业的基础条件。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现有的管理规定要求,澳门的中医师资质与资格不具备使用纯中医、纯中药治疗以外的权限与法定地位,只受限于“通过纯中医、纯中药治疗”的职业范围。

受地理条件等限制,澳门中药产业基础弱、底子薄、规模小。已取得澳门特区政府颁发的《药物工业生产准照》等资质的中药制剂企业不足十家,且相对老、小、旧。即便2021年12月17日刚刚竣工投产的、澳门最大且首个按照现代GMP标准设计、建设的广药集团广药国际(澳门)制药厂,首期工程面积也仅有2341平方米。虽然其白云山板蓝根二次开发产品有望成为澳门中医药立法后首批注册的中成药产品,但中国大陆内地生产板蓝根产品的企业已为数不少。

从业人数及待遇瓶颈

澳门中医师的主要执业场所为私人中医医疗机构,而在澳门要想申请开办个人中医诊所,面临着牌照、租金等诸多问题,通常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取得牌照,而在此期间,租金、人力、装修费用在开业之前可能就需要几百万。因此,很少人敢“冒险”。

此外,由于澳门总人口数量有限,目前中医师处于饱和状态。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澳门中医私人诊所中,只有30%可以微薄盈利,大部分处于只能维持生存的状态,甚至还有无法生存的情况。

澳门中药产业以外用药为主,且多半从东南亚进口。而在口服制剂领域,澳门几乎无中药代表性药企、药品可言。由于总体产业规模极小、从业人数有限,从业待遇也难以体现出特殊行业的特殊性。

中医药人才流失

据相关统计,与过去相比,澳门近年来就读中医药专业的大专院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并且即便每年从澳门或者内地中医药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的不足几十人的澳门籍学生,往往也只有几人留在澳门中医行业之中。而澳门的中药制药企业则因条件简陋、规模受限、待遇前景,难以吸引和留住相关人才。

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社会需要投入极大的资金与资源。而当一名中医药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在中医药行业就业难以解决或者其收入远不如其他行业时,人才流失是自然而然又无可奈何的结果。


B  突破

延伸至大健康产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命质量命题更加看重,对自身健康话题也更加关注。新冠疫情的发生,让人们对食疗、药膳、营养、养生、保健的需求日益高涨。因此,澳门中医师不必拘泥于诊所,澳门中药产业也不必拘泥于药品,而是可以根据现实需求“走出去”,深入社会,横向拓展,发挥优势,创造更广泛的大键康产业价值。

利用政策与地理优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大横琴深度合作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澳门特区与大陆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关政策的进一步释放,必然推动粤澳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区域资源共享共用携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大湾区医政部门出台了澳门中医师可以申请大湾区临时中医师资质执照的相关政策,其他相关政策也将在今后进一步完善。而澳门中医师正因为受限于“通过纯中医、纯中药治疗”,更具专业性、更具特色和更受欢迎。

澳门中药企业可以利用好政策与地理资源优势,通过取得《进口传统药物之预先许可》的模式,率先引进中国大陆中药传统名药和日本成熟的古代经典名方产品,首先实现澳门创新、澳门销售,进而实现澳门制造,搭建澳门内外双循环、多循环的中药产业桥梁与通路,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用中医药思维管理中医药

澳门特区政府决定:从2022年1月1日起,增设中医服务发展厅,以配合和规范中医发展策略,促进中医服务在社区的普及应用。同时,设立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负责研究、统筹、协调及落实澳门特区药物监督管理范畴,包括中药在内的药事活动,落实《中药药事制度及中成药注册法》,部分工作人员由卫生局药物事务厅转入。两个新设机构的设定,充分体现了澳门特区政府将中医药产业向前推进的强烈愿望,但“尤其包括中药在内”“部分工作人员由卫生局药物事务厅转入”等仍然留下了隐忧。

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能否真正做到“用中医药思维管理中医药产业”?笔者认为至少包括机构设置与人员组成两大方面:

第一,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特区政府设置中药专项专管机构,这样可以实现精准对焦、清晰管理,及时发现产业困难需求,有效规划产业长远发展。  

第二,专管机构必须拥有中药专业人才,结合澳门中药产业现实状况,规划、制定、实施用中医药思维管理中医药产业的创新方案,实施科学管理,铺设推进中医药产业作为澳门三大新兴产业支柱的途径与路线。

反之,无论国家政策如何支持,如果澳门特区缺少相应的机构牵头落实、缺少有能力的专业人员有效对接,工作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停滞不前。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