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利用互联网医疗实现资源全民共享

发布时间:2021-12-27 15:51:30作者:本报记者 郑淼来源:医药经济报

拥抱变化,把握机遇

利用互联网医疗实现资源全民共享


【嘉宾】

金方千  吉利徳科学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高  蓉  礼来中国副总裁

陈  晖  诺华制药副总裁

李  梅  万邦医药总裁

朱家康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

李  波  高济医疗CEO


QQ图片20211227155330.jpg

QQ图片20211227155345.jpg

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无接触的诊疗、处方和患者管理模式,继续加速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壮大。线上诊疗、购药行为的培养,推动医疗生态圈重构,智能通讯设备及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得传统医药销售模式随之变化。前段时间,“瓴创未来,济世天下”高济医疗创新医药“瓴”袖峰会在沪举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管多方交流论道,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医疗”实现全民资源共享。


数字化新常态

全面打造一体化服务


线上诊疗、购药行为常态化是数字化医疗的外在表现,各位嘉宾如何看待数字化医疗的内涵?


李梅:数字化医疗是全域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线上更多偏向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信息共享、服务延展、可及性设计,线下则是对于新生态建设的有温度的体验场景。数字化医疗是数字中国“健康中国”提出的国家战略,而医药行业是相对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对战略和变革的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对于数字化医疗,我们应顺势而为。面对线上医疗服务和线上医保支付政策加持,数字化将在技术层面获得更好的生态延展,不再作为信息化系统或是技术手段存在,而是成为用以嫁接C端重要的资源,成为行业生态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方千:就吉利德而言,我们期望将治疗和检测相联系,不仅提供治疗药物,还可以长期监测病毒的载量,从而持续对治疗方案进行改进。当下,除了要把传统的治疗方案数字化之外,更应发展新的、真正的数字化医疗产品。

结合吉利德在慢性乙肝、丙肝的治疗领域,讨论未来能否着力在提供药品之外提供数字化产品,从而帮助乙肝患者能够长期持续有效的进行疾病管理,最终达到长期治疗的效果。

   

通过互联网手段和数字技术以提升优质医药健康服务可及性,成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的变革趋势。您觉得要如何应对数字化医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李梅:虽然政策层面推进医疗服务模式、技术的变革,但监管政策方面部分细则还有待完善;数字医疗的生态圈意识不足,对于数字医疗的理解也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当前更大的挑战在于,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数字化医疗产品依然不够丰富。

李波:数字化、“互联网+”都是现下的热门词汇,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相应的升级转型,但医疗行业又有着特殊性。高济医疗的数字化升级之路,是不断发现并满足基层用户院外健康需求的过程,是不断创新多元健康产品和服务选择、全面可及的健康管理及服务入口,是高效履约的到店/到家服务能力,打通私域和公域、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的过程。


以患者为中心

融合渠道连接资源


慢病患者管理是零售药店和工业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两者之间如何通过数字化对接?


李波:高济药房的慢病患者离开医院回到社区后,需要通过持续的健康指标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来管理慢病,所以我们在门店装备了检测患者慢病指标的设备并数字化,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随访机制。

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疫情期间,高济通过互联网将患者、医生联通,将常见的慢病管理处方直接流转到药房,搭建患者寻医问药处方数字化的场景。我们通过“医+药+健康管理”三核驱动,致力于做好医患连接服务,更好地承接院外处方,为患者提供药事服务、健康管理到创新支付等院外全流程管理支持,形成“医-患-药-险”服务闭环。   

陈晖:诺华与高济一直致力于心衰患者健康管理的尝试,通过高济数字化系统,实现精准患者分层和患者依从性提升。今年为止,诺华每年可以依托线下的零售药店管理50万名心衰患者。

不过,慢病患者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50万名心衰患者分布在不同的药店连锁体系,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患者数据记录,这导致患者的治疗数据无法有效互联。对此,我们也做了改进,开发AI Nurse管理所有心衰患者,未来希望能打通所有的链接端口,将患者整合起来管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癌症诊疗已经进入慢病化,很多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在肿瘤患者的管理服务方面,如何通过全渠道联动进行有效融合?


朱家康:以肺癌为例,肺癌在肿瘤领域是人群最大的癌种,每年有近80万人确诊肺癌。但是与慢病相比,这个数量还是很小的,将80万患者放在全国来看,是一个极其稀疏的矩阵,如果考虑少见突变疾病,分布更是极其稀疏。如何高效触及终端患者,包括信息的传递、终端需求的获得、医疗资源供给的高效分配,这是所有抗肿瘤生态圈的同仁们需要考虑的。

从需求和供给的适配性来看,首先,要对肿瘤患者的需求进行不同纬度的分类。就拿刚需这一点说,哪里看病、哪里买药、能不能负担得起,就值得根据患者诊疗的不同时间段进行细分。

其次,信息触及的方法能充分调动生态圈各成分,以提高效能。比如用好药房渠道的最大优势——广覆盖,渗透进社区“毛细血管”。动员群众的力量让身边的患者获得刚需信息,用信息化方式把可及的诊疗路径(即身边最近哪里可以看病)可视化。

对分布稀疏的数据进行运营,也需要一些标准。以上述患者需求为例,在DRG、DIP大框架下,专家学者临床以及政策制定方可以一起研究,哪些需求在院内解决,哪些从提高效能角度更加适合院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院内外合作机制。   

高蓉:处方药在零售端所面临的场景以及需要完成的服务非常不一样。

以往,处方药的营销更多是To B的业务模式,是在专业领域面对专业人士进行专业信息的传递,对患者的了解和关注还不是主流。现在,随着产品、治疗领域、支付方式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和信息来源多样化、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零售终端在处方药销售领域也变得举足轻重。从传统的专业领域营销思维转变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不能直接与患者沟通的合规要求下,对药企来说其实并不容易。

从行业合作的角度,以往我们主要关注处方药如何进院,新产品上市后,在进院慢的情况下如何发展DTP,成熟品种怎样下沉大零售等。现在的转变,正是为了在诊疗全渠道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中的难点在于,整个行业的信息较为碎片化,依然没有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无论是药店、医院或者电商,都需要思考如何用新的资源整合心态和思路,在行业中跨领域发挥各自专长,将各种服务进行无缝衔接,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