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集采加速推动外企供应链本土化

发布时间:2021-12-22 14:25:00来源:医药经济报

目前,高值耗材国采已经开展了两轮,在今年9月落幕的国采中,髋关节产品平均价格从3.5万元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产品平均价格从3.2万元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

对比本土企业的低报价,外企为了稳住市场地位,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如骨科巨头史赛克对陶瓷-聚乙烯类髋关节报出了5119元的最低价,捷迈邦美的合金-聚乙烯类髋关节也报出了同组最低价。

对于外企而言,受到供应链等因素影响,产品成本显著高于国内企业。过去或许部分外企没有本土化的紧迫性,集采后,产品价格骤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外企不得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供应链本土化日趋迫切,跨国械企的较量也进入新的回合。

外企国内生产布局

目前强生、美敦力、史赛克、捷迈邦美、施乐辉等外企都在中国拥有生产制造基地。

强生

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设立于1994年,2006年在苏州产业园设立强生苏州骨科医疗器械工厂,是强生在华最大的医疗器械产业园,集合研发、制造、技术创新与合作、共享服务等综合性业务于一体,除了生产和供应全球市场所需的骨科及外科产品外,也陆续交付并上市了骨科脊柱植入物等创新产品。

美敦力

美敦力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2007年其投资20多亿元,与威高合作成立美敦力威高骨科有限公司,希望实现更多产品的本土化,但这一合资公司最终于2012年提前解散。2012年,美敦力8.16亿元收购本土脊柱TOP1康辉医疗,迈出国产化的重要一步。目前,美敦力在国内14个城市设有办公室,拥有1个研发中心,1个医疗创新中心和4大生产基地。

史赛克

美国史赛克公司早在1986年及1988年便通过代理公司分别进入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市场,并于1994年正式在中国香港成立办事处,于200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成都设立代表处。2013年,史赛克收购本土骨科TOP1企业创生医疗,提高国内二三线市场占有率。目前该公司在国内多个城市设立办公场所、生产工厂及维修中心,每年大概向中国市场推出40多种中国制造的新产品。

捷迈邦美

捷迈邦美1994年进入中国,2011年以4900万美元收购了国内最大的人工关节生产商蒙太因,实现本土化生产。目前该公司在国内设有3个工厂,分别位于北京、浙江和江苏。主要致力于研发设计、生产并向市场提供骨科关节重建产品,运动医学、生物型、肩肘及创伤产品、脊柱、骨康复、颅脑颌面外科产品等。

施乐辉

施乐辉于1993年进入中国,2007年在苏州成立国内的第一个工厂,2014年在北京建立第二个工厂,主要生产骨科关节、骨科创伤等产品。目前该公司已经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沈阳5地设立办事机构,在国内已有2家工厂生产骨科和先进伤口护理产品,供应中国和全球市场。

供应链本土化是关键

外企巨头对于中国市场供应链本土化战略也在不断更新。今年8月,强生医疗中国宣布在苏州成立客户物流新仓库,升级“一体化”供应链,加速中国市场本土创新制造。10月,美敦力临港医疗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全力推进本土化战略。某全球排名前五跨国骨科医疗器械厂商也表示:“未来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商把生产本土化。” 

同时,创新也是行业游戏新规则。史赛克中国区CEO马敏在近日的一场医疗创新峰会上表示:“集采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未来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因素将成为关键,非集采的创新产品也会呈现爆发式的成长,这也将推动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

从几大骨科巨头近年的布局来看,主要集中于手术机器人、3D打印以及辅助平台等。其中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外企巨头也在加速抢占中国市场。

2021年3月,史赛克的骨科手术机器人Mako在国内获批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2021年8月,美敦力宣布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MAZOR X在中国正式上市。 

未来跨国骨科企业如何开阔中国市场,能拿下多少“江山”,供应链本土化是当务之急,创新布局也将成为竞逐市场的关键制胜点。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