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正当时!地道药材破“优质优价”瓶颈

发布时间:2021-12-22 14:16:21作者:傅青主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1年,受中药材价格运行周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和人为炒作的因素,国内中药材价格出现了阶段性暴涨。笔者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统计得知,常用的265种中药材价格,平均涨幅高达28.65%,反馈在国内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上,较2019年同期上涨了15.28%,是近10年来最大的涨幅。在这种背景下,道地中药材的传承与发展再次成为行业高度关注的话题。因为,要保障中药材稳定可持续供应,首先得解决道地药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道地药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药标准化的概念。“道”是古代行政区的划名,道地本指各地特产,后演变为“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物品的代名词。因此,道地药材就是指,特定的中药品种在特定的生态条件(如环境、气候)下、独特的栽培和炮制技术等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较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据统计,近20年来,国内道地药材回归原产地趋势明显加强。截至2020年,具备明显品质优势的道地药材多达237种,产能和在地面积快速增长。

道地药材也是我国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组成,以道地药材大省四川省为例:截至2020年,四川省共计有51种道地药材品种,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多达58种,占本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的8.11%,有力地支持了西南地区特别是“甘阿凉”地区(指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州,为国家级连片扶贫区)的脱贫攻坚战役(见图1)。

当前道地药材面临三大瓶颈

原本我国70%以上的道地药材品种依赖野生渠道。但自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野生资源加速枯竭,根本无法保障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野生变家种工作随之快速展开。笔者通过对385种常用中药材(年产量超过60吨)进行数据筛选后发现,到2020年,国内中药材来源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家种(含家养)来源占比,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69.12%左右上涨到79.86%;相反,野生来源占比,从25.84%左右大幅下降到13.18%,且品种还多为海螵蛸、瓦楞子、青蒿等非道地药材品种。也就是说,当前的道地药材供应,主要依赖家种家养渠道。

道地药材对生物环境、地域和气候有特殊要求,而传统小范围的道地药材产地和产量,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当前道地药材的生产出现三大瓶颈:

一是盲目引种。受经济效益、劳动力成本、城市发展等方面因素影响,不少传统优质道地产区被新兴产区所替代,导致道地性消失,中药材疗效下降。比如,南药系列中的“石牌藿香”“南海地龙”“阳春砂仁”等,道地产区基本消失。引种到湛江、海南和云南等地后,物种变异或退化,品质下降明显。更严重的是,这些盲目引种的药材,产新后往往会返流到道地药材产区,冒充道地药材进入流通市场(行业内俗称为“过水大闸蟹”)。比如,山东、河北大批量生产的铁棍山药对河南焦作怀山药形成冲击,江西芡实对广东“肇芡实”、湖北莲子对“湘莲子”产生冲击等。

二是重产量轻质量。中药材的生产中忽视传统道地药材的生产加工技术,重产量轻质量,忽视道地药材综合质量特征,单纯追求指标性成分含量达标。比如,在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随意缩短栽培年限,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像川麦冬,被大量使用生产调节剂后,虽然生长周期可由2年缩短到8个月,亩产也能从120公斤左右上升到350公斤甚至更高,但临床药效却明显下滑;家种关防风、白鲜皮和辽细辛等,由于生长年限不足,含量普遍达不到药典要求。

三是对传统加工方法的抛弃。除了对种源、生产环境的严格要求外,优质道地药材还需要特殊的初加工方法和环境养护。比如,石磨艾绒、手工剪段“凤丹皮”,手工揉搓怀山药、文党参,以及正北芪的“柳叶片”切制技术等(见图2)。可惜,这些传统加工的手艺早已被大规模机械化加工所替代,造成道地药材内在文化传承和品质流失。

多渠道实现道地药材“优质优价”        

道地药材为何会出现上述三大瓶颈?归根到底就一个字——“钱”!要打造道地药材,意味着得有更严格的生长环境、更长的生产周期和更多的劳力成本投入,但如果需求方根本不愿意为这些成本买单,就不可能实现“优质优价”。例如,国内大多数饮片企业所销售的砂仁都注明为“阳春砂”,然而由于物种退化,整个阳春产地年产砂仁不足30吨。商品供应方打着道地药材旗号却销售普通产品,既不能保障原料真正来自道地药材产区,也无法真正实现“绿色、无公害且高品质”,这才是症结所在。

而当前中药材价格暴涨,恰恰是实现道地药材“优质优价”的最佳时机。

从政策大环境来看,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农产品质量追溯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必然会全面实施和落地。

从道地药材原产地看,产地更愿意让自身优质的道地药材走出家门,一站式对接给终端需求者,避免被副产区冲击“金字招牌”。

从需求企业角度看,国家政策督促了多年的基地化建设和产销对接,因成本考虑都未能实现。而当前中药材价格失控,反而会倒逼生产企业加速走向原产地,实现“全程追溯”和“订单农业”,否则其核心原料极容易被游资甚至“炒家”控制。

从消费者角度看,中药材和药食两用品种的“绿色、无公害和高效”需求早已是大势所趋,只是供给方长期无法满足而已。

因此,在多因素合力下,笔者认为,道地药材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破局的关键时期。广大道地药材产区,也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QQ图片20211222141643.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