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瞄准病组布局产品线

发布时间:2021-12-22 11:30:18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全覆盖

自从国家医保局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后,整个医药生态沸腾起来,国新健康等DRG概念股近期持续领涨。按照前述规划,2022-2024年要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要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12月18日,国家医保局主办首届中国CHS-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大会强调,“三步走”战略要分阶段、抓重点、阶梯式推进。具体举措是全面建立全国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标准规范、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新机制,医院重点推进编码管理、信息传输、病案质控、内部运营机制建设四个方面的协同改革。此举将深层次影响医疗机构的诊疗、用药、医保报销,甚至医院管理方式等,这些改变传导至供应链,进而影响企业的进院策略与布局,一场系统性锐变悄然启幕。

院内院外生态重构

对医院终端来说,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将颠覆传统格局。

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排头兵”浙江金华的试点经验来看,通过住院“病组点数法”付费改革有效缓解了医保基金支出增长率难控制的痛点。该市已对120万份住院病例进行大数据分析,按“临床路径相似、资源消耗相近”分出998个病组,计算出历史上各病组平均费用并折算成点数替代算出点值拨付,金华住院医保基金支出增长率从14%下降至7%。而实施住院DRG付费后,门诊基金支出又出现迅猛增长。2020年,金华市对市区2066万份门诊病例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按人头进行基金包干,门诊医疗服务价值采用门诊病例分组点数计量支付,与住院“病组点数法”医保支付形成闭环管理。

由此看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将重构医院内部管理模式。同时,学科优势突出的医院建立起成本核算系统,助力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梁鸿教授表示:“同步推进编码管理、信息传输、病案质控、内部运营机制建设等意义重大,尤其是医用耗材编码标准的制定,因这类耗材品种多,分类复杂,且没有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医保控费的精准度将会发生质变。”他建议,药企需培养预判趋势的能力,根据趋势在细分领域打造拳头产品,强化以服务为核心,创新营销模式,推动构建产业质量生态。

这一变化让医院提质增效的需求更为紧迫。国内某大型流通企业高管马建聪表示:“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就得瞄准医院痛点,如医院的消毒服务和医械设备均为固定成本,且使用成本很高,还存在医械基数及连台手术、感控等难题。若采取院外租赁服务,成本节约25%,医院资金周转率大幅提升。因此,医院将改变内控指标及评价标准。”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玉教授则强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会进一步突出临床药师的作用。如处方点评,医师需结合DGRs数据靶向找到费用消耗指数高且辅助药品结构比高的药品重点监控。同一科室同一DGRs组的病例对比,以次均药费/DGRs组住院标杆费用排序,靶向找到重点点评病例,开展共性用药专项管控。研究表明,药师的干预使辅助药品结构比显著下降。 

差异化策略抢占市场高地

医院渠道用药生态正在重构,纵横叠加效应要求企业注重价值定位:横向看,带量采购、国谈、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已然给药品格局带来结构性变化。12月15日,国家医保局披露,从前5批带量采购产品来看,同一通用名下不同厂家药品的市场份额整体呈现“两减一增”规律,即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量大幅减少(平均比集采前降低46.03%),未中选仿制药采购量大幅减少(平均比集采前降低80.79%),而中选品种采购量平均比集采前上升265.19%,“腾笼换鸟”趋势明显;纵向看,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实现病种及住院、门诊用药全覆盖,能否被纳入各病组的临床路径至关重要,也考验着药企的学术营销能力。

有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多维度影响医药企业。医院会主动选择临床效果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用药组合,这样部分不合理用药或辅助用药就要出局,性价比不高的药物也会逐步退出医院市场。”他认为,仿制药要更关注药物经济学价值和差异化市场策略;DRG让部分创新药在进院问题上面临挑战,未来各地DRG政策统一执行后,新药或新技术会有“一扇门”,并辅以差异化系数,鼓励创新转化。按照这种逻辑,创新药企业要考虑产品管线的创新性,以及上市后可能出现的竞争格局,在适应症上获得经济学的支持。

除不同类别药物的差异化外,同一病组也得有不同策略。复宏汉霖首席商务官、副总裁余诚直言:“支付方式改革下,医院会更关注成本和收益,这就会倒逼药企关注这些成本领域的比较优势。此外,DRG让药企更多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个产品的销量,而是要针对具体的病组打造该领域的产品组合形成协同竞争力,在细分领域挖掘市场价值。”

采访中,企业普遍反馈,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医院药品成为成本部门,药企需要新思路来应对变革,按适应症组别规划产品营销力迫在眉睫,也是巨大挑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