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数字疗法或重蹈互联网医疗覆辙

发布时间:2021-12-15 15:10:38作者:赵衡来源:医药经济报

自从数字疗法这一概念出现以来,由于其对控费和对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明确,因而对这一模式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保险和医疗服务方,而是药企。

随着大部分慢病用药专利过期,无论慢病还是类似精神类疾病这样需要长期服药的领域都面临激烈的竞争。而随着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兴起,药企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一领域,试图通过与相关公司合作来保证自身业务的发展。

但是,除了利用类似Doximity这样的公司进行数字化营销,药企与互联网医疗主流公司的合作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推动力。

那么,数字疗法能否为药企带来期望的收益呢?

境遇可能比在线问诊更差

药企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自身药品销量,无论是在线问诊还是在线健康管理,都被假设为对线下诊疗有替代作用,因此也能推动处方的持续增长。但是,经过近6~8年的发展,在线诊疗和健康管理都被证明是企业的健康福利。即使在疫情推动下,在线问诊获得了高增长,美国医保将所有在线问诊纳入报销也无法推动独立平台公司出现真正的爆发式增长。

比如,Teladoc的线上问诊量在2020年增长了2.5倍,至1000万次。而原先并不涉足线上问诊的线下医院则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单家大型医院从疫情前的一年不到1万次的线上问诊提高到50万~100万次。

由于第三方平台的在线问诊本质是企业福利,使用率长期在10%左右徘徊,问诊量增长非常有限。即使疫情也只是推动了Teladoc的使用率上升到20%。问诊的低频次导致处方量也比较局限,对药品销量的带动也是非常有限的。

线上健康管理的境遇与在线问诊相似。由于主要是企业福利购买,加上慢病用户本身在工作群体中的占比不高,慢病用户最高的加入率也只有约30%,经过几层过滤,最终的使用率比在线问诊要低很多。

比如Livongo在糖尿病管理领域的用户规模“天花板”占Teladoc总用户的约2%,比问诊的20%的使用率低很多。因此,虽然Livongo可能在未来1~2年借助多病种发展到100万以上会员,但对药品销售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助力。除了用户体量有限之外,健康管理团队也无法影响医生具体开具什么样的药品。

遇支付难题,医院推动意愿低

健康管理本质上是支付方控费的手段,医疗服务方对健康管理的意愿度本身并不高,因为对病人管理得越好,医院收入的增速就越慢。

为了激发医疗服务方对健康管理的积极性,支付方会采取奖惩结合的模式来推动。比如,美国的价值医疗对再入院率和再急诊率的考核推动了医院对病人在院外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延伸,也带动了从软件系统到院外服务的全面提升。

但是,健康管理一旦由医院主导,第三方平台在其中的价值就大为缩减。因为医院在整合照护中居于核心地位,费用主要流入医院及其合作的院外诊所的医护人员,而不是第三方平台,很难依靠这一模式去支撑一家公司或一个产业,更不可能推动药品销售真正上量。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当然,正是因为在线问诊和健康管理是企业福利,用户是从医生那里被割裂开来的,数字疗法希望推动病人从医生那里得到一站式的解决方案。通过数字疗法,病人既能获得处方又能得到辅助治疗。药企正是看到这样的市场机会而投资数字疗法公司。但是,药企并没有从当初扶植的数字疗法鼻祖Welldoc那里吸取足够的教训,再次犯下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数字疗法提供的解决方案只是看似完美,却忽略了数字疗法逆人性、可及性和支付方之间的矛盾,而药企事实上无法成为支付方这样的核心问题。Livongo之所以要雇佣大量的健康管理师,就是因为用户没有自觉性,否则Welldoc这样的健康管理软件早就成功了。其次,数字疗法一样只能依靠企业和保险公司支付,如果一定要以处方形式开具,那么本来已经很低的用户使用率会被拉更低,在没有用户规模的前提下,数字疗法公司根本无法发展。

正如互联网医疗一样,数字疗法事实上无法为药企带来期望的市场规模。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