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警惕抗甲状腺药物的5种不良反应

发布时间:2021-12-09 20:39:42来源:医药经济报

警惕抗甲状腺药物的5种不良反应


单位: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事务中心

作者:许淳


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药物治疗相对简单易行。但治疗周期较长,治疗期间易发生不良反应,应给予重视。甲亢患者除了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之外,保持日常的健康饮食习惯也是根治的基础。为此,安安网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娟与我们聊一聊关于甲亢那些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活性过高引起的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而产生的一组高代谢症候。我国临床甲亢的患病率为0.8%,其中80%的甲亢是由于Graves病(GD)引起的,后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甲状腺药物


抗甲状腺药物(ATD)的作用是抑制甲状腺合成激素。包括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硫脲类包括丙硫氧嘧啶(PTU)和甲硫氧嘧啶;咪唑类包括甲巯咪唑(他巴唑)和卡比马唑(甲亢平)。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碘的有机化和甲状腺酪氨酸偶联,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ATD是甲亢治疗的基础治疗,但单纯ATD治疗的治愈率较低,仅有约40%患者可被临床治愈,复发率高达50%~60%。

除了ATD治疗,还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进行对症处理,这类药物可以阻断靶器官的交感神经肾上腺能受体的活性,抑制儿茶酚胺升高,改善烦躁、怕热、多汗、心悸等症状,也可以阻断T4向T3的转化,阻断甲状腺激素对心肌的直接作用。

在临床上,以下患者适合进行药物治疗:甲亢病情为轻中度、甲状腺轻中度肿大、孕妇、高龄等患者;因其他病情不适合手术者;术前和131I治疗前准备阶段、手术后复发且不适合131I治疗者;合并了中重度活动性甲状腺眼病的患者。


应警惕这些药物不良反应


进行ATD的甲亢患者,必须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这些副作用包括:

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因为甲亢本身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在启用ATD之前,应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3.0×109/L时不宜起始药物治疗。

白细胞减少多发生在初始治疗1~3月内,治疗初期应每1~2周检查1次血常规。严重者可发生粒细胞缺乏症。除了定期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监测患者的发热、咽痛等临床症状尤为重要。粒细胞缺乏可以在数天内发生。白细胞<3.0×109/L或者中性粒细胞<1.5×109/L时应该停药。

②皮疹:发生率约为5%。轻度皮疹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物或者换用另一种ATD,严重皮疹反应必须停药,不能换药。

③中毒性肝病:PTU和MMI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0.4%。有30%患者服用PTU后出现转氨酶升高,其中4%的患者转氨酶可以高达正常上限的3倍。

PTU的肝毒性是损伤肝细胞,通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MMI的肝毒性则是胆汁淤积,肝细胞损伤少见,通常表现为总胆红素升高,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所以ATD治疗前后需要监测肝功能,但肝损伤仍难以预测。

④血管炎:PTU可以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的小血管炎,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发生率增加,特别是亚洲患者多见。

⑤MMI和PTU致胎儿皮肤发育不良、畸形等影响,发生率为2%~4%。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