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生物药带量集采的权衡与考量

发布时间:2021-12-06 14:57:46作者:陶立波 北京大学医学部来源:医药经济报

胰岛素专项集采结果公布

上周以来,整个医药产业界的目光都聚集于上海市奉贤区东方美谷论坛酒店。国家医保局主导的首次胰岛素专项带量集采在此正式开标。本次集采涵盖餐时、基础、预混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共6组产品,包括16个通用名。据估计,首年的采购需求量约2.1亿支,按集采前价格计算,涉及采购金额约170亿元。

经过激烈的竞标博弈,甘李、礼来等11家企业的42个产品中选,平均降价幅度约48%,无论国产品牌还是进口品牌的价格,均有明显下降。

规则的不断迭代

本次国家胰岛素专项集采,不仅为广大糖尿病患者群体带来福音,也开创了我国生物药品带量集采的先河——本次规则设计,将为未来更多生物药品的集采工作指出方向,将我国医药带量集采带入“水更深”的领域。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集采始于2019年的“4+7”带量集采,当时选择了25个化学药品,在北京、上海等4个直辖市和7个大城市开展了带量集采的首次试点,涉及药费金额约19亿元,最终平均降价50%,最高降幅达96%。

在当年的“4+7”集采中,规则设计已初步成型,具体包括:同质竞价机制(即将质量一致、互可替代的同通用名产品分在同组中进行竞价,不再区分质量或品牌层次);医院报量机制(即由医疗机构基于历史用量和下一年用量预测来进行报量,医保部门取报量总数的一定比例进行集采);竞价分配机制(即中标数量基于竞价结果进行分配,报价低者胜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保量回款机制(即管理部门保证中标数量的医院采购和临床使用,并保证厂商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回款),等等。上述的价格机制、质量机制、数量机制、回款机制等等共同组成了带量集采的基本规则,保证了带量集采的顺利实施和落地,从而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4+7”集采顺利实施,后续开展了多轮带量集采,将该项改革扩展到更多、更复杂的医药产品领域。带量集采的规则也在工作进展中不断迭代,例如增加了报价熔断机制、中标企业数量增加到六家、八家甚至更多等等,其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市场多样性,尊重临床用药习惯,并降低集采结果落地成本。

难点的权衡与考虑

不过,前五轮的药品带量集采主要集中于化学药领域,其分子结构相对简单,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替代性较强,因此集采相对容易开展。对于更为复杂的生物药带量集采,决策者一直非常慎重,虽然有些地方也进行了胰岛素等生物药品的集采试点,但争议还是比较多的。

生物药品的带量集采,会面临如下难点,在政策制定中需要进行仔细的权衡和考虑。

首先,生物药品的分子式普遍比较复杂,分子量较大,且空间构型的差异也会对药品最终效果产生明显影响。虽然也有些生物药是类似化学药的小分子药品,但大多数生物药都是复杂的大分子结构。复杂的分子结构,就导致了生物药品间的一致性比较难以保证:即使是相同成分的产品,由于不同厂商的生产工艺和存储运输条件不同,可能导致差异甚大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以,对于生物药的同类仿制产品,通常不将其称为仿制药(Generic),而是称为生物类似物(Biosimiliar),即为此理。

其次,生物药品的适应症在类似物产品之间并不能自然外推。化学药只要证明仿制品和原研品之间具备质量一致性,就可以获得相同的适应症。但生物类似物和原研药之间并不能自然享有共同的适应症,而是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研究和验证。2021年2月,我国药监部门发布了《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明确提出“生物类似药不能自动外推参照药的全部适应症”“适应症外推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目标适应症特点个案化考虑”,即每个适应症都需单独提交申请和相关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药品的竞价集采必须关注不同产品的适应症差异。即使有明确证据能证明生物类似物和原研品之间有质量一致性,由于不同厂商获取的适应症范围不同,在临床上也难以直接进行替换,这就给带量集采工作带来了挑战。

此外,很多带量集采政策的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关注生物药的产能供应问题。

相比化学药,生物药品的制备设备投入大,制备周期长且高度专业化,从新建生产线到稳定生产往往需要一定的调整期,而企业产能发生较大变化时所需要的报批手续也更加复杂。这些都会影响生物药厂商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产能的调整能力,从而导致供应短缺的潜在风险,这也是生物药开展带量集采所需注意的风险。

集采规则的突破与改良

虽然存在诸多难点,但带量集采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医保代表全国参保人进行医药“团购”的主要政策思路,“应采尽采”是管理部门多次向产业界传递的声音。因此,虽然生物药的带量集采有难度,改革也会逐步扩展到这个领域。同时,采用灵活审慎的态度也是必须的。本次国家胰岛素专项集采,便是生物药品带量集采工作的开端。

选择胰岛素作为首个集采生物药品种,相信决策者经过仔细思考。作为一种常用的生物药品,胰岛素的药学特性和生产工艺相对比较成熟。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同时市场上生产供应胰岛素产品的厂商较多,相关产品成熟度高、临床验证充分、互相可替代性较强,这为带量集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本次集采中,相比之前的化学药品集采,另一个重要的规则设计是基于“通用名+厂牌”的报量和分量机制。之前的药品集采中,通常基于通用名进行报量和分配,其背后的逻辑是相信不同厂牌间产品的一致性和可替代性。但在集采药品的具体落地中,不同厂牌间的替代问题一直都是医生和患者顾虑最多的,也是最主要的集采落地障碍因素。

如果说,结构相对简单的化学药在落地过程中厂牌替代都有诸多困难,那么,更为复杂、质量更难控制的生物药就会面临更多的疑虑和风险。

为此,与不久前医保局开展的人工关节带量集采机制类似,本次胰岛素带量集采也采用了“通用名+厂牌”的报量分量机制。这个机制的意义在于,不同厂牌的产品竞价集采后,优胜者能够继续带量保有大部分既得市场,临床用药时不必更改胰岛素产品厂牌,而仅竞价失利的厂商(报价较高的企业和未中选企业)部分既有市场份额将被拿走分给竞价获胜的厂商,且增量分配的具体厂牌选择权也给到了医院医生。这种基于厂牌的报量分量机制,显著减少了集采后的品牌转换困难,降低集采落地的风险和成本,是带量集采规则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突破和改良。

可以看到,本次胰岛素专项集采选择了工艺成熟、适应症集中、产能有保障的胰岛素作为首次生物药集采的产品,并且在各项制度设计上进行了优化,力图减少医患顾虑,降低落地成本。当然,也不能说目前的集采规则就是完善的,例如基于“通用名+厂牌”的报量分量机制,排斥了新晋厂商的竞争机会,在维持市场稳定性的同时也减少了一些市场竞争性,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小结<<<

本次胰岛素专项集采是我国生物药品带量集采的开端,为未来工作开展积累了经验、指出了方向。今后将有更多临床必需的生物药品通过带量集采方式进行采购供应,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为医保和患者提供更优惠的价格,从而使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能更加优化,使社会民众获得更多福祉。这方面的工作也会有持续的探索并不断推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