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线上精神治疗在中国有没有商业化前景?

发布时间:2021-11-29 14:06:12作者:赵衡来源:医药经济报

线上精神治疗在中国有没有商业化前景?


虽然中国有心理治疗需求的人群占比比美国低很多,只有1/12,但总人数远高于美国,根据业内预计,大概在1.7亿人。2019年,精神专科的门急诊人次为5863.9万次,这意味着只有真实需求的20%~30%被释放。

另一方面,中国精神科医生数量匮乏。截至2019年年底,精神科医生(含助理医师)数量为4.64万,而同期美国精神科医生的数量为4.11万人。

中国的需求群体更大,但医生供给却与美国相差无几。那么,线上精神治疗在中国有没有商业化前景呢?

目前在中国,精神健康门诊的市场格局有三个特征:供给有限、主要依靠药物和检查获利、非药物的心理治疗可及性差。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住院是有效规模化的唯一路径。

而线上精神健康市场主要是为线下服务提供辅助,尤其是在复诊环节的延续治疗和药品获取。但是,线上很难取代线下:一是在关键的心理治疗领域,线上服务的供给其实有限;二是从实际案例看,纯线上的心理治疗效果不佳;三是对于线上心理治疗,中国缺乏医保支付。

目前,医保只在部分地区报销心理治疗费用,而与医疗有关的费用还是围绕院内展开,这导致院外市场难以获得规模化发展。

在院外的心理治疗门诊很难通过医保覆盖获得快速规模化的前提下,线上的精神治疗服务更不可能获得发展。因为所有的相关服务只能依靠药品和检查获利,但线上又不可能进行检查,只能依赖卖药获利。然而,由于精神类药物为政策管控药物,病人更多的是集中在线下的医疗机构,且医保只覆盖线下,因此即使依赖卖药,在线精神治疗市场的规模化依旧非常困难。

当然,处方类数字疗法也可以围绕院内进行合作,成为医生的辅助工具。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数字疗法比照医疗器械进行监管,并且按照医疗器械的模式给予医保报销。不过,即使参照德国模式通过医疗器械的模式进入医保,在中国也只有在院内使用的可能性。

在中国,医保至今没有对居家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报销的先例,只有部分地区的个案。比如,上海地区的医保是报销雅培的动态血糖仪,但毕竟这只是个例,且在医保待遇清单实施后能否存续还要观察。数字疗法院外使用的特性决定了其很难获得医保报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