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独立DTP药房值得投资吗?

发布时间:2021-11-12 15:28:53作者:赵衡来源:医药经济报

独立DTP药房值得投资吗?

从Diplomat案例看中国DTP市场的挑战和趋势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DTP药房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资本热度亦是高涨。那么,相较于强势的商业及连锁旗下的DTP药房而言,独立DTP药房的未来趋势如何?投资空间又有多大呢?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美国最大的独立特药药房Diplomat衰弱的原因,以及中美DTP市场环境的“同”与“不同”,综合考量这个问题。

Diplomat案例或许可以回答:在巨头占领市场、强强合并的大背景下,小的独立特药药房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如果不被巨头吞并,能否独立存活?

QQ图片20211112152722.jpg



Diplomat“衰弱记”

失败的三大原因


Diplomat是全美最大的独立特药药房,拥有超过40年历史。2018年占零售药店特药市场规模大约2%~3%。2019年12月,Diplomat被UnitedHealth旗下OptumRx以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每股4美元),其中包含5.6亿美元债务。而就在2015年,公司最高峰时估值曾达到30亿美元。

从Diplomat的衰弱可以看到美国独立特药药店规模化的困境,这对中国DTP药店市场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受到美国高度集中的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r,药房福利管理)市场的推动,美国特药药店的市场也高度集中。依托自身体量的优势,大型特药药店在药品准入、价格和处方流向上都已经利益最大化了,这使得美国特药零售市场高度寡头化。不过,由于美国是商保和医保并立的市场,仍有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间,独立特药药店仍能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占率较低,难以与大型特药药店抗衡。笔者总结Diplomat的失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①内生增长乏力、依赖并购,推高负债导致亏损

Diplomat于2014年上市,当时融资1.73亿美元。上市后Diplomat就进入了“买买买”模式。2015年4月,Diplomat收购了竞争对手BioRx;同年6月,收购了Burman's Specialty Pharmacy。2016年和2017年公司持续大笔投资扩张。但是,Diplomat整合收购后项目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直到2018年退市前亏损严重。且其内生的营收增长相对困难,营收主要靠合并被收购企业而推动。

2018年,Diplomat总营收为54.92亿美元,其中87%来自特药零售业务,PBM业务收入占13%。特药零售业务同比增长7%,毛利率为6%,但亏损了3亿美元。相比之下,之前几年Diplomat虽然只有1个百分点以下的微利,但至少是盈利的。其特药业务增长不是因为处方数量增长,而是靠药品价格增长。


②对价格非常敏感,缺乏“体量话语权”

作为独立的特药零售商,Diplomat应对药价下降的能力比不上跨界巨头公司。

其一,“PBM+保险”的巨头公司可以在支付和药品两方面获得利润,两者联动对药品让价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其二,“保险+PBM”或“连锁零售药店+保险”的跨界公司都是巨头,有相当大的体量,具备体量的话语权。而Diplomat既没有支付方支持,也没有PBM支持,对价格非常敏感。

另外,大约85%的特药厂商使用有限销售网络的战略(Limited Distribution Network)。有限销售网络指的是将药品给1家或有限的几家(通常小于20家)特药药店来销售。

采用这种策略的特药生产商这几年来有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有限的销售网络有助于控制供应量,削弱药价的竞争。在支付方不断加强控费的大环境下,这是特药生产商维护价格的一种做法。


③进入PBM领域,导致失去大客户(大PBM)

美国特药零售公司的销售主要来自PBM管理的处方。PBM公司如果降低支付价格,或者调整药品清单(比如剔除某些药物),则可能影响到特药零售药房的销售额。而很多PBM公司现在已经被大保险公司收购或合并,保险公司的控费策略直接影响到PBM公司。

保险公司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控制医疗费用,药价趋势是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Diplomat还在不断收购PBM公司。由于其进入了PBM领域,导致失去了一些与大PBM公司的合作业务,处方来源受到明显压制。


【小结】

Diplomat在40多年的独立特药药店运营中,积累了特药存储、物流、服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也建立了与部分制药公司的供货关系,在特药药店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在美国支付方、药店、PBM公司互相合并收购的大潮下,Diplomat的劣势也相当明显。Diplomat自身的自然增长动能已经相当匮乏,其特药零售业务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1)药价上涨;2)收购其他特药药店。

特药的处方数量增长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潜力,而Diplomat在退市前几年处方数量下滑或增速低迷。一方面,PBM竞争对手因Diplomat进入PBM市场而不再把处方交给Diplomat;另一方面,Diplomat因体量远远不如商业保险公司旗下的PBM公司,因此在与支付方价格谈判上持续失去优势。同时,持续收购其他特药药店不断加大了Diplomat的开支,最终导致亏损,现金流受到影响。



中国市场上的独立DTP

四大引擎·挑战

  

从Diplomat案例可以看出,内生增长能力、品类扩展能力和处方来源是DTP药店能否成功并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引擎1] 内生增长动力

自费窗口期越来越短

在中国市场,由于缺乏PBM公司的存在,处方无法集中,也就意味着无法通过在线业务进行规模化的扩展,只能通过在线下药店的扩展获得增长。这意味着单个药店的内生增长能力非常关键,如果不能在单店收入上获得持续增长,只能依靠新开店或进行并购。这对资本的消耗很大,必然推高DTP药店的资本开支和负债率,从而落入与Diplomat类似的困境。

在内生增长上,与美国主要依靠医保和商保推动特药销售不同,中国DTP药店目前主要依赖自费药发展。虽然目前新特药上市后有一个自费的窗口期,但随着医保纳入新特药越来越多,这个窗口期越来越短。由于每个特药可覆盖的用户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新特药的上市品种数量无法保持当前增速,DTP药店的内生增长将面临明显的压力,不得不通过外延式增长。

随着医保覆盖更多的特药和“双通道”政策的推行,DTP药店可获得一定的增量。但是,由于院内药品实施零差价,“双通道”药品无法获得药价差,而且药店也无法获得配药费,因而DTP药店只能将其作为引流产品做大收入,无法产生更多利润。


[引擎2] 品类扩展能力

与收入规模直接相关

DTP药店产品品类的多少决定了其营收规模。

在这方面,流通商在产品渠道上有更大的优势。零售连锁药店在获取产品品类上也有不同的能力,比如一心堂有103种DTP品类,老百姓达到635种,益丰为400种。销售品类的多少与收入规模直接相关。


[引擎3] 处方来源

核心在入院能力

处方来源是DTP能否做大的关键。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与医院的合作能力,尤其是院内处方的流向是DTP能否做大的关键。

由于流通商天然具有较强的医院网络,在目前DTP市场最具发展优势,单店营收大都在1000万元以上;而传统零售药店在进院能力上相对弱势,发展优势相对弱一些,单店营收很难超过1000万元。而其他独立DTP药店能否发展起来,核心还是看入院能力。

流通商在医院布局上比零售药店更强。比如布局最大的国药控股SPS+专业药店,依托国药的渠道发展,覆盖30个省、252个地级市。柳药股份的DTP药店则82%为院边店,深耕广西医院市场,已经覆盖80%的二甲级以上医院。


[引擎4] 毛利率

做大营收,但毛利水平低

DTP药店的毛利率要明显低于普通零售店。流通商的零售业务毛利率在10%~25%;连锁零售药店的毛利率较高,可以达到35%~37%,但DTP药店的利润率只有3%~8%。流通商和零售药店旗下的DTP药店受到母公司的支撑,可以得到零售药店板块的对冲;但独立DTP药店将落入与Diplomat类似的困境。

比如,华润医药的零售业务毛利率从2018年的14.6%下降到2020年的10.3%。这期间DTP药店数量从140家增加到194家,DTP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28.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1.5亿元,同比增长9%,而同期公司整体零售业务增长只有0.1%,DTP业务增速明显高于普通零售,但也拖累毛利率下降。

老百姓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公司零售业务毛利率从2018年的38%下跌到2020年的35%。DTP门店数量从2018年的80家增加到2020年的143家,DTP含税销售额从2018年的5.1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9亿元。


【小结】

在中国,受制于低毛利率和入院能力,DTP药店始终只能是一个做大营收的工具,而无法为流通商和零售药店带来充足的利润。这与美国特药药店能在规模和利润上获得双升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独立DTP药店的主要挑战并非来自PBM的挤压,而是医院布局能力和能否忍受持续的亏损或低利润率。受到资本要求的扩张压力和持续亏损带来的资本消耗,独立DTP药店未来在中国资本市场很可能面临类似美国的挑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