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数字医疗公司纷纷冲刺港交所 主营业务板块成长性如何

发布时间:2021-10-28 16:44:27作者:赫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数字医疗公司纷纷冲刺港交所

主营业务板块成长性如何


疫情是数字医疗的最大催化剂,从去年以来数字医疗公司上市以及排队上市的数量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疫情流行前,数字医疗的上市公司只有阿里健康、平安健康和111集团三家,疫情发生后,迄今已经多了京东健康、医渡云、合众药易网、医脉通、水滴筹五家上市公司,在港交所至少还有10多家数字医疗公司正排队上市。


聚焦三大业务板块


数字医疗创新企业从成立到上市的时间越来越快。

平安好医生于2014年成立,2015年4月推出平安好医生APP,2018年5月就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水滴筹成立于2016年,2021年8月在美成功上市。圆心科技成立于2015年,虽然比前面两家晚起步,不过如果能在今年成功上市,其速度也算很快的。

在笔者看来,新创公司上市加速,与疫情有关,更与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及日益成熟的创业家群体有关。

以圆心科技为例,其创始人实际是二次创业者,在该公司之前曾做过华润医药旗下医药电商平台健一网CEO。与健一网相比,圆心科技更多了互联网医疗的属性——其旗下的妙手医生APP,为医生与患者提供了在线问诊、疾病管理等连接平台服务。同时与当时的健一网相比,圆心科技还多了线下药店的布局:自2015年12月在广东佛山开设第一家药店圆心药房后,迄今圆心品牌药房已经超过200家,操盘过医药电商平台的创始人大概是看到了垂直医药电商平台的局限,在线上获取流量永远会受制于阿里、京东等流量巨头,如何汇聚来自线下的流量,才是有可能与巨头在健康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发展至今,圆心药房已经成为圆心科技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板块的主要载体,网络覆盖30个省、91个城市的251家线下药店,其中217家位于医院附近1公里以内,153家距离医院300米以内,170家为医保指定药店,37家为医保“双通道”药店。公开信息显示,其药房平均每家门店配备2名专业药师,与普通药店处方药占比不到40%不同,其约八成销售源自处方药。与此同时,聚焦线上医疗服务的妙手医生与圆心药房相辅相成,累积了约320万付费用户;圆心药房约三成品种可以在线上渠道购买。

2018年,圆心科技看到了创新支付领域的机会,与太平洋人寿保险合作引进了首个医疗保险产品。随着普惠型商业险的不断发展,他们也加入城市普惠险的市场竞争。截至2021年8月底,其参与的城市普惠险覆盖超过60个城市。还发展出为新特药设计的创新保险产品、普惠型商业保险、带病险以及药品福利保险四类保险产品。

如今,他们为约70家保险公司和若干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40余款新特药物保险,并通过平台分销10余款健康保险产品,保单数量约为200万份。这些业务整合在一起,成为圆心科技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板块的核心。


1.涉足保险业务,尝试转化用户为药品购买者

保险业务可以帮助企业获取用户,这些用户部分能够转化为药品购买者。当然,这个转换率目前看来还非常有限,远不足以涵盖因保险业务带来的成本投入。

业界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今后商保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关的保险科技业务有望迎来很大的市场机会。比如作为保险科技业务载体的圆心惠保是具备发展潜力的,不确定的是,持续亏损下,这款产品能否坚持到黎明的到来。


2.发展供给端赋能服务,建处方管理系统

2019年6月,圆心科技开始了为医院建立处方管理系统及出院后患者管理系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该公司第三大业务板块——供给端赋能服务。这块业务的核心是帮助医院开发以APP、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等形式运作的线上医疗服务平台,帮助医院提供线上问诊、智能转诊以及预约等线上医院功能。截至2021年8月底,圆心科技与包括130多家三甲医院在内的340多家医院建立了合作。

表1罗列了案例企业三大业务板块历年收入情况,可以看到整体增长还是非常强劲的。截至2021年8月底,营收相比上年同期增长86.86%。其中,以线下药房药品销售为主体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业务占据“大头”,常年维持在九成以上。


横向对比细分赛道


从整个数字医疗产业视角,可深层次审视案例企业的业务。

从2011年数字医疗市场启动,到如今已经发展超过十年,十年演化下来,现在的数字医疗公司已不再单纯聚焦某个领域或某个细分赛道,在利益相关者多且复杂的医疗行业,还能够活到今天的数字医疗公司大多都是横跨多个有一定关联性赛道的综合业务体。比如圆心科技和思派健康、上药云健康、智云健康等公司,都有类似之处。

表2展示了4家主流数字医疗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块。事实上,这4家公司尤其是前3家,主要营业收入来自线下药房,智云健康的主要营业收入则来自于线下给医院和药店提供服务的供应链。

本文案例企业则横跨线下连锁药店、医药电商、在线医疗、创新支付、医院数字化五个赛道,其中,连锁药店和医药电商为药品的销售提供通道,带来了主要的营收;在线医疗帮助药店为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增加药店对患者的黏性;创新支付,为药店获取新的客户来源,未来有可能成长为独立的业务;医院数字化服务,帮助增强对医院的粘性,相应增强对医生资源的获取,助力打通院内外疾病管理流程。

以线上线下药店赛道为主载体,通过线上医疗、创新支付等其他赛道来赋能主载体,强化主载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通过主载体药品销售来获得收入,是案例企业当下业务开展的主要逻辑。这个逻辑背后的主要挑战是开拓其他赛道付出的成本太高,容易拖累公司整体财务报表。

思派健康、上药云健康、智云健康也存在类似挑战。

其中,思派健康和上药云健康的主载体都是线下药店,智云健康的主载体是为医院和药店提供供应链服务的商业公司。几家科技公司在主载体之外都投入了大量成本,典型成本如数百名开发工程师、服务器购买,还有如思派健康的过千名临床数据服务人员等。

如果科技公司只有核心的线下业务,财务报表会好看很多,但按照线下连锁药店或商业公司的估值逻辑,还撑不起如此高的市场估值,也无法从一级市场投资人手中拿到这么多。一级市场给予几家科技公司的估值实际是按科技公司的逻辑,一级市场相信,这些公司虽然主营收入来源是线下连锁或商业供货,但在数据、科技、保险等的加持下,未来能够超过既有线下连锁或商业公司模式,这样的逻辑思维并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持续的巨额亏损需要有人买单,谁来买单?比如智云健康,单2020年一年亏损就达28.97亿元,还没有看到收窄趋势。相对而言,案例企业的营收增长能力更强一些,对财务的控制力也更好,亏损额目前是几家公司中最少的。

当前,一级市场投资人把眼光放向了二级市场,趁着疫情激发了市场对数字医疗的看多,纷纷推动典型数字医疗大公司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不过,二级市场是否愿意买单?如果不愿意,结果会怎样?拭目以待。


QQ图片20211028164429.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