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进医保并非万事大吉 中成药苦练内功

发布时间:2021-10-28 15:36:14作者:徐毓才来源:医药经济报

进医保并非万事大吉 中成药苦练内功


近期,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公告,“中成药只接收国药准字号为Z的国家1类新药、国家医保谈判品种以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品种”,将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再次拉入公众视野。

经查询国家药审中心2017年以来的《药品审评报告》,2017-2020年,全国共获批5个中药1类新药;2019年国谈中药品种共谈成18个、2020年谈成30个;获得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成药屈指可数。


一路走来坎坎坷坷


中成药剂型很多,常见的传统剂型有丸剂、散剂、煎膏剂(膏滋)、丹剂,后来有了片剂、颗粒剂(冲剂)、锭剂、胶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糖浆剂、合剂、酒剂、露剂,再后来有了注射剂、气雾剂、喷雾剂、滴丸等。

随着新剂型和新品种的不断推出,中成药的临床用量也突飞猛进,而与之相伴的是不良反应也频发多发,引发人们对中成药安全性的担忧。

据2021年3月2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年)》,2020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67.6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0.6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0.2%。在药品不良反应中,化学药品依旧占据大头,占比为83%,中药略微提升,占13.4%,生物制品下降至1.1%。

2020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给药途径统计,注射给药占33.3%、口服给药占56.4%、其他给药途径占10.3%。注射给药中,静脉注射给药占97.8%、其他注射给药占2.2%。

2008年12月24日,原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指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二是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三是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报道,北京多家大医院拒绝中药注射剂。2017年2月,人社部公布的国家医保目录中,对中药注射剂使用做了严格限制,26个中药注射剂标注被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中,45个中药注射剂、77个口服中成药临床使用受限,包括必须在限定适应症、限定医疗机构(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医保才予以支付等。


只为价值医疗付费

 

中成药如此命运坎坷,一方面缘于频发、多发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其有效性也模棱两可,很多治疗个案效果很好,却缺乏可重复性或未进行统计学分析。此外还存在临床乱用问题。

在目前控费的严峻形势下,医保支付必然走向“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只为价值医疗付费,开展战略购买。在这种形势下,中成药的路要避免越走越窄。


怎样才能站稳脚跟?


在目前的形势下,中成药不能只盯着政策利好,要想获得市场、医院、医保基金和患者的认可,必须拿出“硬功夫”。

一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来证实自己是安全、可放心使用的。不能再继续抱着“屡受政策鼓励”,而在临床中却因为“有效成分含量不足,不良反应、禁忌尚不明确等”频频遭遇尴尬,必须拿出更多的临床数据说话。

二是拿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证明有效性。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效果很好,但由于使用的方法种类多,具体哪一种取得效果说不清;用药也是复方,疗效多是个案;缺乏双盲对照,数据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分析,因此缺乏科学支撑。

三是没有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能够证实中成药的性价比优于其他药,因此难以获得医保付费方的认可,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过程中也难以成为专业医务人员的第一选择。因此很多中成药往往被业界认为是辅助用药或不具有治疗价值的“万能神药”。

其实,医院并不是歧视中成药,只是希望安全有效的品种进入医院,把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应用于临床。这种选择会是一种趋势,而且并不会因为药品进了医保目录就可以畅通无阻,中成药一路走好还需下一番苦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